在中國合肥,一個名為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實驗室)的科研機構正引領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這里,科研人員們正致力于解鎖月球生存術,從在月球上取水到建造月球建筑,再到為月球連接網絡,他們的創新實踐令人矚目。
深空探測實驗室于2022年正式成立,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攜手共建。實驗室聚焦月球探測、行星探測以及重型運載火箭三大核心領域,不斷推動著深空探測技術的進步。
走進實驗室的資源利用實驗區,一臺名為“月壤原位3D打印系統”的裝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該系統由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楊洪倫負責。他介紹道,這臺裝置能夠利用聚光太陽能將月壤高溫熔融,進而制成具有高強度和良好隔熱性能的月壤磚。這些月壤磚不僅可以用于月球科研站的交通道路和建筑物建造,還實現了“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的壯舉。更該裝置的光纖束具有柔性,能夠自由移動,從而實現月壤的任意形狀成型制造。
除了在水和建筑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外,深空探測實驗室還在月球通信導航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實驗室總體技術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龔明宇擔任了“天都星”的總體設計師。他于2024年3月發射升空的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是深空探測實驗室的首發星。這兩顆衛星位于24小時環月大橢圓凍結軌道上,開展了一系列通信導航新技術試驗,為后續地月空間通信導航乃至星際空間通信導航提供了技術驗證,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地月一體化網絡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空探測不僅是科技的競技場,也是國際合作的舞臺。自2017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國際社會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議以來,已有17個國家(國際組織)和60余個國際機構與中國簽署了國際合作文件。深空探測實驗室還牽頭發起成立了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并計劃于7月在合肥召開成立大會,進一步推動深空探測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深空探測實驗室的創新實踐不僅推動了深空探測技術的進步,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實驗室積極謀劃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戰略性新質產業方向,已經吸引了一批商業航天公司和項目落戶安徽,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