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迎來了第二屆鋰電池大會,同時也是億緯鋰能24周年的慶典。在這場盛會上,億緯鋰能不僅分享了多項針對汽車行業的電池技術創新,還與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一個全球性的電池回收平臺。與此同時,行業內的專家們也圍繞新能源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探討了其對能源結構的深遠影響。
億緯鋰能在會上宣布了其全固態電池的研發藍圖,計劃在2026年實現能量密度為350Wh/kg、800Wh/L的全固態電池1.0版本的量產,而到了2028年,他們將進一步推出能量密度超過1000Wh/L的高性能全固態電池2.0版本。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行業內普遍預計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將在2027年實現,但億緯鋰能顯然對此有著更為前瞻性的布局。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也均表示將在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小批量裝車。
在大圓柱電池技術方面,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研究院的梁文豐博士透露,公司已經成功突破了46系列大圓柱電池的量產工藝,成為了國內首家實現大圓柱電池量產的企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億緯鋰能的大圓柱電池已經裝車超過6萬臺,其中單車的最長行駛里程已經達到了23萬公里。
億緯鋰能還與華友鈷業、格林美、海螺創業-海創循環等多家知名企業共同發起了全球鋰電回收網絡平臺。這個平臺覆蓋了30多個國家,旨在解決當前電池回收體系中存在的回收滯后、價格倒掛等問題。通過全球化的布局、數字化的溯源和開放化的合作模式,他們希望構建一個從“回收”到“再生”的全價值鏈體系。
億緯鋰能作為2009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首批上市的企業之一,如今已經形成了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三大業務板塊,并構建了五大業務板塊。億緯鋰能在6月9日發布公告,正式宣布啟動赴港上市程序,計劃在港交所主板掛牌。這一舉措使得億緯鋰能成為鋰電領域中又一家尋求“A+H”兩地上市布局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