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道路上,信息互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今,我國已構建了技術領先、規模宏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工業互聯網全面覆蓋了41個工業大類,為中國制造插上了“數據驅動”和“智能決策”的翅膀。
想象一下,一位身處歐洲的顧客,只需輕輕一點手機屏幕,輸入對家電的個性化需求——墨綠色玻璃門體、專為母嬰設計的保鮮模塊、60厘米的嵌入式尺寸,這些需求便通過5G網絡,以低于20毫秒的端到端延時,迅速傳遞至我國的制造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
5G專網的超低時延特性,讓工廠的生產調度變得前所未有的智能與高效。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迅速自動匹配超過200個標準模塊,在短短10分鐘內生成最優生產方案。數據如血液般流淌在柔性產線上,使得訂單交付周期從以往的60天大幅縮短至7天。
在這場制造效率的革命背后,離不開以算力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的堅實支撐。2022年,我國啟動了“東數西算”工程,京津冀、長三角、貴州、甘肅等地成為八大樞紐節點,規劃了十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截至2025年一季度,這些節點的算力總規模已達到了每秒215.5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的驚人水平,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高達80.8%。
如今,我國已擁有448.6萬個5G基站作為信息傳輸的主動脈,超過1億臺工業設備接入其中,成為感知生產的神經末梢。這些高精度的算力資源能夠靈活適配多樣化的應用場景,滿足了制造業對智能化的迫切需求。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以及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覆蓋了超過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
算力編織的網絡,推動了數字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信息鏈的加速,讓供應鏈的上下游實現了高效互通,共同邁向提質升級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