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機器人正逐步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家庭到公共場所,它們的身影愈發常見。普陀區內的長壽公園與半馬蘇河公園近期率先邁出了智能化的一步,引入了無人清掃機器人,旨在進一步提升公園環境質量。
步入長壽公園,一臺外觀簡潔的黑色無人清掃機器人正忙碌地穿梭于道路間。其體型雖與手推車相仿,卻具備出色的清潔能力,即便是面對斜坡也能輕松應對。在梅雨季節,落葉隨風飄落,但在這臺機器人的高效“掃帚”下,無一能逃脫被清理的命運。更令人贊嘆的是,機器人配備了先進的雷達系統,一旦檢測到兒童或障礙物,便會立即停止工作,確保安全無虞。
據現場觀察,這款機器人雖然體積不大,但在清掃過程中卻能輕松吞噬塑料瓶等垃圾,展現出驚人的容納能力。公園內的市民對于這一智能化設備的引入普遍表示歡迎,白阿姨便是其中之一。她每天都會來公園散步,她感慨道:“以前公園里偶爾會有垃圾清理不及時的情況,但現在有了這個機器人,公園變得干凈多了,我們散步的心情也跟著變好了。”
長壽公園管理方胡曉海解釋了引入機器人的原因。他提到,公園日均人流量大,保潔面積廣,傳統的人工保潔模式難以滿足高效清潔的需求。因此,公園管理方決定探索使用機器人與人工清掃相結合的方式,以提升清潔覆蓋時長及質量,為市民提供更加整潔的公園環境。
負責機器人日常維護的相關公司負責人透露,在設備投入使用前,他們已為長壽公園量身定制了三種可靈活切換的清掃模式。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公園不同區域的實際需求,如周末人流密集的廣場或幽靜的小徑等,精準設置清掃模式。還可以實現區域清掃,確保公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得到徹底的清理。
經過近兩個月的實際應用,無人清掃機器人不僅贏得了市民的認可,還為公園的環衛工人減輕了工作負擔。胡曉海介紹,機器人每天作業三次,實現全天在崗。特別是在即將到來的酷暑時段,機器人能夠替代環衛工人在高溫時段上崗作業,有效保障了環衛工人的健康。
然而,胡曉海也坦言,目前機器人還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清掃。草叢中、臺階上的垃圾仍需人工撿拾,但機器人能夠大幅降低揚塵,并在長時間作業上展現出明顯優勢。因此,將機器人與人工清掃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清潔效率。
在半馬蘇河公園,同樣設置了兩臺無人清掃機器人。它們體型小巧,卻如同專業的清掃車輛般在公園道路上自如穿梭,即便遇到減速帶也能輕松應對。機器人還具備噴水功能,在清掃過程中同步進行路面清潔與降塵。這兩臺機器人的清掃范圍覆蓋了長達4.4公里的區域,包括古北路橋和瀘定橋之間的彎曲步道,其運作效率令人矚目。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智能設備走進我們的生活,為城市的發展和管理帶來更多便利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