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市毛市鎮卸市村近日上演了一場科技助力耕地保護的“實戰”。6月24日,一個安裝在鐵塔上的攝像頭捕捉到田間挖掘機作業的場景,隨即觸發了預警機制。這一連串的動作,得益于監利市推行的耕地保護數字化治理綜合監管平臺。
監管平臺的工作人員迅速響應,啟動無人機進行自動巡查。僅僅十分鐘內,無人機便精準定位并完成了取證工作,確認此次作業為正常行為后,預警隨即解除。這一系列高效的操作,標志著監利市在利用科技手段保護耕地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監利市,作為全國基本農田的發祥地,早在1988年便劃定了全國首塊“基本農田保護區”,并推廣了這一經驗。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給監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為此,監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建設了耕地保護數字化治理綜合監管平臺,通過“人防+技防”的模式,有效解決了監管中的“發現難、認定慢、處置滯后”等問題。
該平臺充分利用北斗導航系統,構建了“星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絡。其中,“星”指的是北斗星基感知網,能夠精準識別耕地用途的轉變;“天”則是在重點區域部署的12臺無人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聯動巡查;“地”則是指遍布全市的146個高清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安裝在鐵塔的高點,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360度輪巡,單個設備的監控范圍可達3-5公里,實現了對全市耕地的全方位監管。
監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劉冬表示,自監管平臺投入使用以來,自然資源執法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預計每年可以節約人力及交通成本約200萬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平臺,監管部門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并及時遏制違法行為,有效地保護了寶貴的耕地資源。
監利市還計劃依托鐵塔全域視聯網及平臺算法優勢,在環保、農業、水利、交通等多個行業實現多場景應用,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