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迅猛勢頭,已使其成為驅動全球科研進步的重要力量。最新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揭曉,中國的高質量科研產出穩居榜首,并且這一領先地位仍在持續擴大。
步入“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科研不僅在整體實力上實現了飛躍,更在基礎科學及前沿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中國正通過科技創新搭建橋梁,攜手全球伙伴,共同推動科技進步與共贏發展。國際專家紛紛表示,中國的科研崛起不僅彰顯了自身實力的提升,更為全球科技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這一變化在全球科研格局中尤為顯著。自然指數顯示,中國在科研貢獻份額上已從2015年遠低于美國的水平,躍升至2024年遠超美國的領先地位。多個國際權威機構也注意到了中國科研的迅猛發展。例如,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早前的報告指出,中國在高質量科學成果的關鍵指標上已超越美國,成為對高被引論文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
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成就離不開世界級科研機構的支撐。從早年僅有中國科學院進入全球十強,到如今全球機構十強榜單中中國機構占據多數席位,這一轉變令人矚目。中國科學院連續多年位居榜首,成為引領中國科研崛起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在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以及物理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已位居全球前列。
在前沿創新與基礎研究的雙輪驅動下,中國的科研實力不斷提升。以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夸父”(CRAFT)項目為例,該項目在2025年取得了重要進展,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實現國產化,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在聚變能源領域的實力,也體現了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持續投入和卓越成果。
中國科研的崛起并非孤立進行,而是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推動全球科研進步。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科研合作,與多個亞洲國家聯合建設實驗室,推動技術轉移和人才交流。中國還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廣泛的自然科學研究合作,論文數量顯著增加。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同樣顯著,通過科技合作助力全球創新,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的出征,也是中國科研開放合作態度的生動體現。考察隊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開展調查,并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科研進步。正如英國倫敦發展促進署首席執行官所言,中國在科研領域的開放合作態度,已經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