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2025年的門檻之際,一份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時代下智慧城市發展范式創新的報告——《2025年AI CITY發展研究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詳盡探討了AI CITY的概念、架構及實踐路徑,為智慧城市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藍圖。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進,實現了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的跨越。大型語言模型的涌現,極大地推動了知識表示和調用方式的革新,重塑了數字化的底層邏輯。國家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度關注,從政策層面為AI CITY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智能算力的規模亦在迅速擴大,2024年中國的智能算力規模已達到725.3百億億次/秒,預計至2025年底將突破1037.3EFLOPS,為AI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算力基礎。
AI CITY,作為AI原生的智慧城市,其內核升級、建設路線升維與底層邏輯的演進,相較于傳統智慧城市有著根本性的變化。在數據融合、應用模式和決策能力等方面,AI CITY以知識融合、模型驅動替代了傳統的數據融合、系統對接模式,通過統一的大模型底座和知識庫,重構了交互方式,實現了多場景、通用化的復雜決策指揮。理想中的AI CITY,擁有更為全面多維的知識體系、更為便捷集中的交互入口以及更為精準強大的執行能力,能夠高效應對復雜問題,顯著提升城市的治理與服務水平。
報告提出了AI CITY的“1234MNX”參考框架,該框架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涵蓋了一個智能云底座、兩個保障體系(AI安全保障體系和AI運維保障體系)、三套構成大模型中心的AI工程平臺(數據平臺、AI模型平臺和AI原生應用平臺)、四類運營(算力、模型、數據和產業生態運營),以及匯聚了M類數據資源與N類模型資源,支持X個創新應用。這一框架為AI CITY的建設提供了系統性的指導。
在推進路徑與保障措施方面,報告強調AI CITY的建設應遵循自主可控、統籌集約、開放兼容等原則,根據城市已有基礎分類推進設施建設,并結合本地特色分步推進場景建設。加強頂層規劃引導,系統謀劃發展戰略,推動“AI+”應用場景落地;整合資源要素供給,增強創新要素供給;打造持續運營模式,構建長效評價機制;構建產業發展生態,加速產業集群形成。
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探索AI CITY的建設。東莞市建設了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助力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廣州市花都區打造了新型工業化數字服務平臺,推動企業數字化升級;宜興市的“天機鏡”大模型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克拉瑪依市的社工數字人助力基層治理……這些實踐不僅為AI CITY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展現了AI在城市各領域應用的廣闊前景。
報告還節選了多個城市的AI CITY建設案例,包括北京市昌平區建設的AI智能平臺、貴陽市貴安新區通過大模型賦能政務服務和城市治理、深圳市福田區構建的“四智”融合的城市智能體等。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AI CITY建設的多樣性,也體現了AI技術在推動城市智能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