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網絡空間中的涉企“黑嘴”現象,中央網信辦自今年5月起發起了一場專項整治行動,重點瞄準了那些通過操縱“網絡水軍”和“黑公關”手段惡意抹黑、詆毀企業的行為,以及借“刪帖”“撤稿”之名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的突出問題。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凈化網絡營商環境,保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據深入調查,網絡“黑嘴”背后隱藏著一個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黑色產業鏈。這條產業鏈通過偽造材料、操控水軍、刷量控評等多種手段,不僅嚴重侵害企業名譽,還從中謀取暴利。藍鯨記者的暗訪揭示了這一黑色產業的運作細節:服務商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水軍刷量控評到造謠抹黑、代舉報投訴、惡意封號,甚至刪除負面信息,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形成了標準化的操作流程。
在水軍業務方面,黑產團隊已經能夠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務。例如,雇傭一定數量的水軍賬號在目標直播間持續刷屏,每條定制評論的價格低至幾毛錢,且內容可由買家自行提供,無論是造謠抹黑還是人身攻擊,均可發布。這些服務覆蓋了抖音、快手、小紅書等主流社交平臺,只要資金到位,就能實現對目標賬號的大規模攻擊。
代舉報封號服務也是這條黑色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服務商根據賬號的粉絲量和商業價值進行分級定價,即便是擁有百萬粉絲的大V賬號或知名上市公司的賬號,也有可能被通過技術手段永久封號。封號手段包括組織集體投訴、發動DDoS攻擊、偽造企業投訴等多種方式,成功率極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黑產團隊不僅擁有成熟的技術手段,還具備極強的防范意識,內部網站和通訊界面均經過特殊加密處理,以防止機密信息泄露。他們通過操控上千部手機,每天可制造大量負面評論,對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
網絡“黑嘴”的背后,是利益的驅使。他們不僅直接尋找目標企業,還服務于商業競爭對手、敲詐勒索者以及存在私人恩怨的個人用戶。這些客戶群體之間并非完全割裂,有時會相互轉化,形成更為復雜的利益網絡。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相關部門和平臺方已經多次出手打擊。中央網信辦發布的專項行動通知,明確了整治的重點和方向。公安部也公布了多起打擊整治“網絡水軍”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全年偵破案件900余起,抓獲嫌疑人5000余名。同時,抖音、微博等平臺也啟動了涉企侵權治理專項行動,對抹黑詆毀企業、惡意炒作涉企信息等違規行為進行從嚴治理。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攻防戰中,監管和平臺正在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加大違規賬號處置力度,以斬斷網絡“黑嘴”的利益鏈。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是對網絡黑色產業的重拳出擊,更是對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