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市場的風云變幻令人矚目,其中日系品牌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曾幾何時,豐田、本田、日產等日系巨頭在馬路上幾乎隨處可見,雅閣、凱美瑞、CR-V、軒逸等車型更是銷量與口碑齊飛的典范。那時,選擇非日系車幾乎等同于在手機領域不考慮蘋果,甚至可能遭遇“不懂車”的質疑。
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日系品牌似乎正逐漸失去往日的光環。翻看近年來的銷量榜單,不難發現日系車的日子已不再如往昔那般滋潤。盡管在街頭巷尾仍能見到不少日系車的身影,但新車市場的數據卻透露出了截然不同的趨勢。
以本田為例,2024年在中國的銷量大幅下滑至85.3萬輛,同比跌幅高達31%,九年來首次未能突破百萬輛大關。在新能源領域,本田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e:NS1和e:NP1兩款車型月銷量難以突破千輛。日產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從2021年的超過113萬輛銷量到如今不足70萬輛,銷量幾乎腰斬。
即便是看似表現穩定的豐田,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雖然2024年銷量仍達到177.6萬輛,但同比下滑6.9%,更關鍵的是其利潤已被大幅壓縮。豐田中國的財報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為474億日元,其中子公司營業利潤同比下滑56.2%,合資公司利潤更是同比下滑68.2%。這意味著豐田并非賣得更好,而是通過降價和削減利潤來維持銷量。
日系品牌的中高端車型同樣未能幸免。雷克薩斯作為曾經的加價提車神話,如今銷量已大幅下滑,2024年銷量僅為18.1萬輛左右。經典的ES系列車型,在終端市場甚至有了高達10萬元左右的優惠。而英菲尼迪等老牌中高端品牌更是慘淡,2024年在華銷量僅為2000多輛,進入2025年后5月銷量更是低至151輛。謳歌則早在2023年就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
日系車陷入困境的原因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失誤疊加的結果。首先,日系品牌在技術路線上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在全球向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日系品牌卻堅守油/混技術,遲遲未能全力投入電動化。相比之下,中國品牌則采取了插混+純電的雙線并進策略,更受消費者歡迎。
其次,日系車在定價和配置上顯得過于自信。許多日系車型的定價依然停留在品牌信仰加成的年代,而配置卻低得令人發指。當消費者面對內飾簡陋、車機卡頓、輔助駕駛幾乎不存在的車型時,自然會選擇轉身離開。特別是當比亞迪、問界、理想等品牌將智能化配置拉滿時,日系車的經濟省油優勢顯得既單薄又過時。
最后,日系品牌在品牌溝通上出現了集體失聲。面對市場變化,許多日系品牌既未能清晰闡述自己的發展方向,也未能有效傳達產品的優勢。消費者看不到誠意也聽不到聲音,自然會選擇那些既主動又會講故事的中國品牌。
日系車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積累的問題集中爆發。它們失去的不僅僅是銷量和利潤,更是消費者對穩定和省油的信任。在智能化和體驗成為新需求的大潮中,日系品牌顯得過于緩慢、謹慎且不愿放下身段。時代在變,用戶的選擇邏輯也在變,日系品牌若不能及時跟上步伐,恐將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