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近期對其產品線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A1和Q2車型將不再推出換代版本,轉而將Q3和A3定位為新的入門級產品。與此同時,A8將繼續擔任轎車系列的旗艦角色,而SUV領域則由Q7、Q8以及備受期待的Q9組成高端陣容。
此次調整背后,反映出奧迪對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盡管一些資深奧迪車主對燃油車懷有深厚情感,他們鐘愛燃油車引擎的轟鳴與獨特的駕駛體驗,但市場格局正悄然變化。奧迪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去年出現了明顯下滑,銷量減少了11.8%,被特斯拉超越,其中德國、北美和歐洲市場分別下降了21.3%、12.7%和5.9%。
在中國市場,奧迪同樣面臨嚴峻挑戰,銷量同比下降10.9%,市場份額受到本土新能源品牌的擠壓。奧迪經銷商反映,曾經門庭若市的4S店,如今顧客流失嚴重,許多被蔚來、理想等新興品牌吸引。J.D.Power的報告指出,全球汽車市場正經歷變革,傳統豪華品牌如奧迪面臨新能源車企的激烈競爭。
奧迪的電動化轉型之路亦非一帆風順。其布魯塞爾工廠,作為電動化轉型的起點,已于今年2月28日關閉。這座擁有70多年歷史的工廠,曾生產奧迪首款純電動SUV e-tron系列車型,但因全球市場需求下降,特別是Q8 e-tron銷量暴跌,加之工廠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導致高昂的物流和生產成本,最終不得不做出關閉決定。
奧迪電動化進程緩慢,利潤下滑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每售出一臺Q4 e-tron,奧迪將虧損1500歐元,相比之下,比亞迪漢L在德國市場卻能凈賺2800歐元。市場反饋顯示,奧迪電動車性價比不高,進一步影響其銷量和利潤。奧迪在研發、生產方面投入巨大,包括開發新的電動平臺、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系統,以及建設新的電動車生產線,改造工廠等,均需要大量資金。
面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奧迪意識到盲目推進全面電動化可能帶來產能過剩的風險。因此,奧迪決定繼續生產燃油車,特別是中國市場,去年一汽奧迪燃油車銷量占總銷量的近90%,被譽為“國產燃油豪車市場份額第一”。消費者對奧迪品牌形象、機械品質和駕駛質感的認可,是奧迪燃油車持續受歡迎的關鍵。
戰略上,奧迪繼續生產燃油車不僅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和利潤,還能支持其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的研發。奧迪計劃推出多款插混車型,作為A6、Q5等主力車型的補充,以滿足消費者對燃油車駕駛感受的需求,同時迎合電動化趨勢。
奧迪并未放棄電動化,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健的道路,實現燃油車和電動化的協同發展。通過燃油車的穩定收益支撐電動化轉型,同時利用在燃油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推動混動技術等電動化發展。這一戰略調整,或許將為奧迪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