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引發(fā)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其中,一段塵封的歷史被重新提起:早在2015年,《時代》雜志的資深編輯保羅·克魯格便批評美國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是短視之舉。更令人驚訝的是,網絡上竟有聲音提出,若中國不讓美國參與其空間站,美國有權將其擊落。如此激進言論,究竟有何依據?又為何在美國社會有所市場?
追溯至1990年,美國攜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及歐洲航天局的多個成員國,共同啟動了國際空間站項目。然而,當中國在1994年申請加入時,卻被美國以技術和資金不足為由拒之門外。此后,盡管中國多次表達加入意愿,卻始終未能如愿。美國國會于2011年通過的《沃爾夫條款》,更是從法律層面徹底斷絕了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可能,這無疑是美國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全面封鎖。
面對如此困境,中國航天人非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主建設的決心。經過不懈努力,中國于2011年成功發(fā)射天宮一號實驗艙,并在2021年迎來了天和核心艙的升空,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新階段。從天和、問天到夢天,一系列實驗艙的成功發(fā)射,不僅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更實現了核心元器件的完全國產化,確保了空間站的自主可控。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不僅體現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展現出了開放合作的姿態(tài)。中國主動向全球科學家發(fā)出邀請,首批申請中,18個國家獲批參與,而美國則因科研項目價值不足及未滿足中文溝通能力等要求被拒之門外。與此同時,中國空間站的技術優(yōu)勢日益凸顯,如霍爾推進器、高性能太陽能電池板及5G通信系統等,均領先國際空間站。
針對網絡上出現的“擊落中國空間站”言論,這不僅違反了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的相關規(guī)定,更是對國際和平的公然挑戰(zhàn)。中國作為天宮空間站的登記國,擁有完全管轄權。任何攻擊行為都將被視為對國際法的踐踏,且技術上實現也極為困難。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正面臨老化與困境,設備故障頻發(fā),而美國顯然無力在短期內建造替代品。中國空間站的開放合作態(tài)度,與美國的封鎖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中國的廣闊胸懷與國際合作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