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智能駕駛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技術日新月異,但消費者信任卻似乎并未與之同步增長。車企紛紛大肆宣揚其城市NOA、L2++以及自動變道等先進技術,然而,消費者論壇上維權之聲此起彼伏,紛紛控訴智能駕駛系統突發退出導致的事故,而車企對此卻往往反應冷淡。
近年來,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速度有目共睹,但信任的積累卻顯得尤為艱難,呈現出一種非線性增長的態勢。盡管智能駕駛的潛力被廣泛認可,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邊界”卻模糊不清,令消費者難以捉摸。
車控CHEK的合伙人肖坤在一次行業交流會上指出,當前行業面臨的困境并非缺乏評測,而是缺乏一種持續存在且具有公信力的數據秩序。為此,肖坤的團隊正致力于構建一套既能服務于消費者理解智能駕駛系統,又能反饋給車企以優化算法的數據框架,旨在通過打造工具,為行業樹立一把“認知標尺”。
在當前的智能駕駛競爭中,車企似乎更傾向于打“認知壓制戰”,誰先喊出“高速+城市都能跑”,誰就能率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然而,消費者關心的卻是更為實際的問題:這套系統能否有效避免事故?遇到施工情況是否會出錯?是否需要頻繁人工干預?一位智駕工程師坦言,目前市面上尚無一款智能駕駛系統能夠真正做到“閉眼用”。
在車企測試透明度不高、國家級驗證更新滯后的背景下,一些第三方機制開始悄然興起,嘗試搭建起“非官方但長期存在”的數據驗證通道。例如,TeslaFSDTracker這樣的社區化產品,通過車主手動記錄每次干預和異常,逐漸沉淀出FSD系統的詳細數據,讓公眾得以從數據的角度理解Tesla自動駕駛的演進。
然而,傳統的驗證體系并未完全失效。像Vector Informatik這樣的工程工具商,在整車開發、ECU通信調試等方面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車企逐漸封閉其數據總線協議,并將更多功能轉移到封閉架構中,這些傳統工具開始難以深入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層面。
在此背景下,CHEK等平臺找到了新的切入點,它們繞過了權限體系,從用戶端出發,關注系統啟動、接管時機、屏幕提示等直觀且貼近用戶感知的“智能”表現。同時,汽車之家、懂車帝等平臺也開始通過視頻內容、實測數據等方式,對智能駕駛系統表現進行“二次解碼”,承擔起信息普及和風險提醒的角色。
這些平臺的存在,使得智能駕駛驗證不再只是工程師之間的閉環邏輯,而變成了一種“社會協商機制”。消費者、媒體、車企等多方共同參與,通過信息、反饋、回應、再評估等過程,共同推動智能駕駛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這場關于驗證權的變化中,行業話語權正在經歷重構。技術越強,消費者越需要明確知道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車企發展越快,驗證機制越不能滯后。那些默默記錄、建模、結構化分析的平臺,正在為行業搭建起一套更為穩固的結構,讓技術的“承諾”得以被驗證、被回看、被解釋。
未來的智能駕駛行業,比拼的將不再是誰先喊出L3級別,而是誰能為自己的每一次啟動和退出留下清晰的痕跡,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