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激烈競爭中,比亞迪與吉利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和市場策略。比亞迪,這位行業先驅,通過自主研發“三電”技術,即電池、電機、電控,硬生生地在市場上闖出了一條血路。而吉利,則更像是比亞迪的追隨者,但它在模仿中尋求超越,試圖通過精準對標來加速前行。
在混動技術的較量中,雙方的熱效率之爭尤為引人注目。比亞迪DM5.0系統宣稱達到了46.06%的熱效率,而吉利則不甘示弱,亮出了46.5%的認證證書。然而,汽車行業的老司機們深知,熱效率峰值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實際油耗表現。正如短跑冠軍不一定能在馬拉松中勝出,實測數據顯示,吉利星艦7在采用碳化硅電控技術后,能耗竟然低于比亞迪宋Pro,這無疑給比亞迪的省油神話帶來了挑戰。
智能化領域的競爭同樣激烈。比亞迪選擇將智能駕駛技術下放到售價僅7萬元的海鷗車型上,以此推動“技術平權”,讓更多人享受到智能駕駛的便利。而吉利則采取了另一種策略,它建立了算力中國第一的星睿智算中心,并推出了Flyme Auto生態,覆蓋了23款車型。比亞迪依靠規模搶占市場,吉利則通過構建生態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兩種策略各有千秋,難以簡單判斷誰更勝一籌。
然而,市場的反饋卻給出了殘酷的真相。盡管比亞迪在2024年銷量達到了驚人的427萬輛,但其高端品牌騰勢和仰望的銷量總和卻不到19萬輛。相比之下,吉利旗下的極氪品牌僅憑單一品牌就銷售了22.2萬輛,且均價超過30萬元。更令人驚訝的是,2025年1月,吉利在國內市場的銷量首次超過了比亞迪。這表明,盡管技術開路值得尊敬,但市場最終還是要用腳投票,后來者可能更懂得用戶真正的需求。
在這場暗戰中,比亞迪和吉利各自展現出了不同的風采。比亞迪像是一位苦練內功的掃地僧,專注于垂直整合,筑起了技術的高墻,但同時也被困在了“國民車”的形象之中。而吉利則像是一位靈活變招的令狐沖,通過資源整合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用極氪品牌成功撕開了高端市場的缺口。當比亞迪這位開路者的影子被吉利踩在腳下時,中國汽車的黃金時代或許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