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能汽車的普及,虛擬座艙設計逐漸成為了行業的新寵。然而,這一趨勢并未贏得所有消費者的心,尤其是那些曾經因虛擬座艙操作不便而倍感困擾的車主們,他們開始懷念起汽車內飾中的物理按鍵設計。
事實上,一些歐洲車企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反饋。大眾汽車設計總監安德烈亞斯·明特在接受采訪時坦言,他們曾誤以為汽車內飾可以像手機一樣全面觸屏化,但現在看來,這一做法并不完全正確。明特表示,大眾汽車將重新審視其設計理念,并考慮在汽車內飾中重新引入實體按鍵。
回顧過去,不少車企為了追求科技感,紛紛在汽車內飾中減少了實體按鍵的數量,轉而采用觸屏操作。從聽音樂到開導航,再到調節空調,幾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通過觸屏來完成。甚至一些車企更進一步,取消了傳統的物理擋桿,用屏幕來換擋,以實現更加簡潔的內飾設計。
然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全面觸屏化的設計并不總是那么方便。許多車主發現,在駕駛過程中操作觸屏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分散注意力,帶來安全隱患。以調節空調為例,傳統車型只需簡單旋轉旋鈕或按壓按鍵即可完成操作,而在智能車型上,車主往往需要在復雜的菜單中尋找相應的選項。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監管機構的注意。據英國交通研究實驗室的研究數據顯示,駕駛過程中使用觸屏會使駕駛員對外界的反應時間延長約57%,其危險程度甚至超過了酒駕。因此,歐洲新車安全評測協會E-NCAP宣布,從2026年起,只有車內中控區域配備物理按鍵且能覆蓋多項功能的新車才有資格獲得五星安全認證。
這一政策無疑將推動物理按鍵設計的回歸。對于那些希望在歐洲市場獲得好成績的中國智能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符合歐標將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挑戰。因此,在“物理按鍵政策”實施后,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新車內飾中將不再只有光禿禿的屏幕,物理按鍵也將重新占據一席之地。
除了物理按鍵外,傳統門把手的回歸也備受期待。隱藏式門把手,尤其是電動隱藏式門把手,近年來因其安全性和實用性問題而備受質疑。在結冰或遭遇事故時,隱藏式門把手可能無法正常彈出,而車門內側的電動開門按鍵也可能失效。因此,一些車主開始懷念起傳統機械式門把手的可靠性和便利性。
在智能汽車的設計中,安全性和實用性始終應該放在首位。正如大眾設計總監所說,汽車并不是手機,它承載著人們的出行安全。因此,在追求科技感和美觀程度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汽車設計的基本原則。那么,對于未來的汽車設計來說,安全美學應該如何平衡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