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營航天企業ispace的月球探索之旅再次遭遇挫折。在6月6日的嘗試中,該公司的“堅韌”號月球著陸器未能成功著陸于月球表面,而是在預定時間前失去了與地球的聯系。
據ispace的首席執行官袴田武史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當地時間6日凌晨3時13分(北京時間2時13分),任務控制中心向“堅韌”號發送了著陸指令。著陸器從約100公里的繞月軌道開始下降,當降至約20公里處時,主引擎按計劃點火并啟動減速程序。然而,在著陸器即將以幾乎垂直的姿態接觸月面時,遙測數據突然中斷。
袴田表示,直至預定著陸時間4時17分(北京時間3時17分)過去后,任務控制中心仍未收到任何著陸數據。經過數小時的等待與嘗試,任務團隊在上午8時(北京時間7時)判定,已無法恢復與著陸器的通信,因此決定終止本次月表著陸任務。
ispace公司進一步分析發現,“堅韌”號著陸失敗的原因在于其激光測距儀提供的有效測量數據存在滯后,導致著陸器未能將速度充分降低至著陸所需的安全范圍。袴田推測,著陸器很可能在月球表面進行了硬著陸。
“堅韌”號于今年1月15日搭乘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升空,經過數月的飛行,于5月7日進入繞月軌道。本次任務被命名為“白兔-R 月球探險”,著陸器搭載了包括微型月球車、深空輻射探測儀等在內的多項科學載荷,原計劃著陸于月球的冷海區域。
袴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ispace第二次在月球著陸任務中遭遇失敗。2023年4月,該公司的“白兔-R”1號任務著陸器同樣在著陸過程中失去聯系,最終墜毀在月球表面。
盡管連續遭遇失敗,但ispace并未放棄月球探索的夢想。袴田表示,公司將深入分析本次任務失敗的原因,并評估未來是否能夠克服這些挑戰。他還透露,ispace計劃在2027年向月球發射兩個新型著陸器,但尚不清楚本次任務失敗是否會對該計劃產生影響。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宮本英昭對ispace的嘗試表示贊賞。他認為,私營企業參與航天開發有助于加快相關項目的進度,擴大規模,并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他鼓勵ispace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繼續前進。
事實上,近年來日本在月球探索領域已經多次嘗試。除了ispace的兩次任務外,日本還在2022年11月發射了“好客”號月球探測器。然而,該探測器在與火箭分離后姿態異常,太陽能電池板無法正常工作,導致任務失敗。2024年1月,日本的“小型落月實證機”(SLIM)雖然在月球表面著陸,但推進系統在著陸過程中發生故障,導致其以異常姿態著陸。在隨后的幾個月里,SLIM反復啟動和休眠,最終在度過三個月夜后與地面失去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