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時光軸上,互聯網行業的上半年被人工智能(AI)的光芒所籠罩。自DeepSeek在2月橫空出世后,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大對AI的投入,一場圍繞AI的競賽悄然拉開序幕。
騰訊在3月的業績說明會上,將AI的介紹置于馬化騰發言之后,凸顯了其戰略地位。騰訊明確表示,未來將在算力建設上大幅增加資本支出,以支撐AI的發展。這一動向,無疑為AI領域的投資熱潮再添一把火。
阿里巴巴也不甘落后,早在2月便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CEO吳泳銘表示,AI的爆發遠超預期,阿里巴巴將不遺余力地加速這一進程,以助推全行業生態的發展。阿里巴巴的豪言壯語,無疑為AI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藍圖。
百度方面,李彥宏在電話會議中強調了AI-first戰略的重要性,認為這將使百度在AI時代保持領先地位并抓住長期增長機會。3月,百度推出了文心4.5和文心X1兩款重量級產品,進一步鞏固了其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
AI的浪潮已經席卷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開短視頻軟件,AI制作的短視頻和圖文已屢見不鮮。甚至孩子們開始使用大模型輔助寫作業,家中的長輩也開始討論這個時髦的詞匯——AI。然而,在這熱鬧非凡的場面背后,AI帶來的真正機會和盈利模式卻似乎有些模糊。
AI大模型已成為新時代的“流量入口”。從業務層面來看,互聯網大廠們面臨著增長放緩的趨勢,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而AI,正是這個潛在的推手。技術上,AI大模型融合了海量數據訓練、先進神經網絡架構與規模化計算,其核心在于通過自監督學習提煉通用知識,再適配具體任務。這一技術路徑,使得AI如同科幻片中的超級大腦,能夠處理海量數據并產生巨大的價值。
騰訊作為互聯網巨頭的代表,其業務線涵蓋社交、游戲、支付、AI+云計算、視頻、音樂、短視頻、廣告等多個板塊。AI有望從五個方面提振騰訊的收入:一是通過訂閱模式、績效廣告和增值服務實現貨幣化;二是通過多模型策略提供更好的AI體驗;三是將AI整合到面向企業的服務中;四是用AI為現有業務的增長賦能;五是對AI方面的投資,包括重組團隊、加強資本開支等。
以廣告為例,AI能夠驅動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和效果,提供廣告創意解決方案。在游戲方面,AI能夠優化匹配體驗、提供AI指導、提高3D內容制作效率等。在視頻和音樂服務方面,AI則能提高生產力和動畫制作效率。這些應用案例,充分展示了AI在賦能現有業務方面的巨大潛力。
然而,AI領域的競爭也異常激烈。訓練一個頂尖大模型需要數月乃至更久的訓練時間、海量的優質數據以及頂尖的算法科學家團隊。這樣的投入,堪比“軍備競賽”,小玩家根本無法參與。因此,大模型的勝者很可能只能是互聯網大廠。
盡管如此,AI領域依然存在著廣闊的天地等待開發。紅杉資本的閉門會上,Sierra的聯合創始人Bret Taylor提到,AI的價值在于解決問題、創造結果,收費模式也應與此掛鉤。這意味著,在細分領域,只要能用AI為客戶創收、降本,就能獲取收益。巨頭們往往追求通用性和規模效應,難以深入到細分行業的具體業務流程中。因此,這為創業者提供了重新創業的機會。
AI讓普世的知識貶值了,但同時也給了高階人才抓取新的市場份額的機會。在這個時代,只要能夠抓住AI帶來的機遇,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AI行業的發展,與當年的PC端、移動端技術大變革有著相似之處。雖然主流的基礎大模型很可能會被大廠完全掌控,但留下的可開發機會依然不少。對于創業者來說,這依然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在AI的浪潮中,互聯網大廠們正紛紛加碼投入,以期在這場競賽中占據領先地位。而創業者們也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機會,試圖在AI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光芒。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我們有理由相信,AI將為互聯網行業帶來更多的變革和機遇。而在這場變革中,誰能夠抓住機遇、勇立潮頭,誰就將成為未來的贏家。
當然,AI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正如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所言:“勢能積累至臨界點的瞬間,行業將迎來指數級的爆發機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AI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