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正式揭曉了兩項關于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導性文件——《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及配套發布的《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這一系列舉措的核心目的,在于構建一個科學且規范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覆蓋從小學到高中的全學段。
在新的使用指南中,教育部明確劃下紅線,嚴禁學生直接將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的答案,同時對在創造性作業中過度依賴AI的行為做出了限制。這一規定的出臺,旨在從根本上遏制“代寫”現象,避免學生因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負責人透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新規采取了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小學階段,學生將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適度使用AI,以避免不合理使用對學生的知識構建和思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進入初中,學生將被引導分析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學會交叉驗證信息的合理性。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將結合技術原理進行探究性學習,自主評估AI生成內容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
新的使用指南還強調了教師在引導學生使用AI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組織學生探討AI生成文本的邏輯漏洞、價值導向及文化偏差,提升學生的質疑精神和鑒別能力。
在數據安全方面,使用指南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師生在使用生成式AI時,嚴禁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各中小學校需建立AI工具“白名單”制度,只允許符合教育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將對技術供應商的數據處理流程進行持續監督,確保所有操作均符合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