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鋰電池產業邁入太瓦時(TWh)時代,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議題——構建從生產至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溯源系統,正逐步變為現實。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近期批準并發布了《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國家標準,該標準定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鋰電池管理邁向新紀元。
這一國家標準的出臺,意味著我國鋰電池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每個新生產的鋰電池產品都將被賦予一個唯一身份編碼,覆蓋從單體電池至電池系統的全層級,實現了全生命周期流程的全面管控。這一變革,不僅將鋰電池的管理從模糊使用提升到了清晰監管的層面,更為產品溯源與行業監管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中國鋰電產業已連續多年占據全球70%以上的產能。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096.8GWh和1039.5GWh。然而,在這一系列亮眼數據的背后,鋰電池的安全事故頻發以及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環保隱患與資源浪費問題,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應運而生。新規則的實施,將有效打破鋰電池從生產到回收的“盲盒模式”,確保每一塊電池都能夠被精準追蹤與管理。編碼對象涵蓋了消費型、大動力型、小動力型以及儲能型鋰離子電池,為各類電池產品提供了統一的管理標準。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一舉措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掃描電池上的二維碼,輕松獲取電池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為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子證據鏈。同時,精準編碼追溯將促使生產環節的質量管控大幅提升,劣質電池將無處遁形,市場將更加規范化。
《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的實施還將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據中信證券預測,到2030年,全球退役電池的回收量有望突破830GWh,市場空間超過千億元。然而,電池流向管理難度大一直是制約回收市場發展的瓶頸。如今,具備技術優勢的合規回收企業可以借助編碼信息構建智能分揀與梯次利用的閉環體系,個體回收商無序拆解的生存空間將被大幅擠壓,回收市場格局將迎來洗牌。
在助力動力電池出海方面,這一舉措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歐盟《新電池法》的全面實施,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動力電池都需要配備唯一數字身份,涵蓋全生命周期數據。中國電池企業要想在全球高端市場立足,就必須適應這場“溯源革命”。因此,“可追溯、可循環”的綠色標簽將成為破除貿易壁壘的關鍵通行證。
目前,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領先電池企業已經積極布局工業4.0,其生產體系與編碼規則天然適配。這些企業可以將追溯數據與AI質檢、智能排產相結合,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壁壘。而那些技術實力和數字化投入薄弱的低端產能,則將在硬性合規成本面前面臨加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