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眾汽車集團公布了一項關于德國業務重組的重大決定,預計到2030年前,將有約2萬名員工自愿離職。這一舉措旨在應對當前市場需求不均衡所帶來的挑戰,確保公司能夠靈活應對未來的變化。
在大眾汽車集團總部沃爾夫斯堡舉行的員工大會上,人力資源負責人兼董事會成員Gunnar Kilian向全體員工通報了這一進展。他表示,公司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重組計劃,特別是在成本管控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同時,大眾在德國境內的6家生產基地也實施了兼顧社會責任的裁員方案,這些措施共同推動了集團轉型進程的全面加速。
Kilian進一步解釋說,沃爾夫斯堡工廠作為大眾的核心生產基地,在成本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與此同時,通過與工會的協商,大眾已經達成了一項協議,即在未來幾年內,通過自愿離職的方式,有序減少員工數量。這一計劃旨在確保公司的競爭力,同時盡可能減輕對員工的影響。
據了解,去年12月,大眾品牌管理層與工會負責人已經達成協議,決定在未來五年內將德國的產能削減逾70萬輛,并將員工數量減少3.5萬人。這一決定不僅涉及大眾品牌,其姊妹品牌奧迪和保時捷也在積極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包括裁員等。
大眾品牌在德國擁有超過12萬名員工,此次裁員目標約占該品牌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相當于大眾集團在德國員工總數的12%左右。盡管裁員對于員工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大眾汽車表示,公司已經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提供離職補償等方案。
目前,已經有部分員工同意通過提前退休、正常退休或終止合同的方式,在2030年前離職。其中,退休人員占多數。然而,大眾汽車尚未披露有多少員工已經接受了離職補償方案。據悉,該公司去年已經為此專項撥備了9億歐元。
大眾品牌首席財務官David Powels也在員工大會上表示,公司需要解決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投資過度、電動汽車回報率低以及盈虧平衡點過高等。這些問題對于公司的長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大眾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面對成本上升、歐洲需求疲軟以及中國競爭對手的迅速崛起等挑戰,大眾汽車正在通過削減產能和員工數量等方式來應對。去年,大眾汽車曾傳出可能關閉德國工廠的消息,但在與工會進行數月談判并經歷一系列罷工后,公司最終決定不關閉任何工廠,而是通過自愿離職計劃來實現人員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