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的財務季報披露熱潮中,國內新興汽車制造企業的毛利率表現展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化趨勢。行業領導者憑借高端市場的布局與供應鏈的深度整合,進一步穩固了盈利基礎,而部分品牌則通過規模經濟效益與成本控制策略,實現了業績上的顯著突破,整個行業的競爭態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革。
賽力斯汽車憑借27.62%的整體毛利率,在行業中獨占鰲頭,相較于2024年第四季度,其毛利率還提升了1.2個百分點。與華為攜手推出的問界系列車型持續受到市場熱捧,特別是M8、M9等高端車型的比例提升,直接推動了公司毛利結構的優化。值得注意的是,賽力斯的研發費用僅占營收的3.8%,其成本控制能力可見一斑。
小米汽車首次公開了其汽車業務的毛利率,高達23.2%,這一成績甚至超越了比亞迪、理想等傳統巨頭。小米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其首款高端車型SU7 Ultra的順利交付,這款高溢價車型有效地平衡了初期產能爬坡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小米的規模化降本效應也開始顯現,隨著單季交付量突破5萬輛,其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顯著增強。
理想汽車繼續保持著穩健的盈利能力,整體毛利率維持在20.5%,實現了連續十個季度的盈利。比亞迪則憑借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突破,毛利率達到了20.07%。然而,特斯拉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整體毛利率下滑至16.3%,剔除碳積分后的汽車業務毛利率更是低至12.5%,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下滑,儲能業務成為其唯一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小鵬汽車的整體毛利率首次突破15%,達到15.6%,其汽車業務的毛利率也達到了10.5%,創下了七個季度以來的新高。零跑汽車同樣表現出色,毛利率提升至14.9%,營收更是突破了百億元大關。這些新興勢力的崛起,無疑為整個汽車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