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十七屆軒轅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德勤中國企業技術與績效事業群總裁周令坤揭示了中國汽車產業在AI領域的重大投入。他指出,2024年,中國車企在AI及智能化研發上的投資接近500億元人民幣,約占總體研發費用的30%,重點聚焦于智能智駕算法、AI座艙交互以及大模型和芯片、軟件生態建設。
論壇數據表明,截至5月底,已有超過20家主流車企宣布在智能座艙高級輔助駕駛或相關服務中引入大模型,標志著大模型上車已從初步嘗試邁向了優化體驗的新階段。
圍繞“AI+將給汽車產業打開什么新版圖?”的主題,業界學者展開了深入討論。周令坤提出,AI正重塑智能移動空間,未來AI應用將向情感智能和主動智能體方向演進。他設想,未來的座艙大模型不僅能通過文字、語義理解情緒,還能綜合語音、語調、微表情等多模態信息進行情感交流,并能根據環境變化主動發起對話或服務。
周令坤還展望了跨設備大模型的前景,即未來手機、電腦、車將共享同一套AI助手,實現信息在不同設備間的無縫同步。他強調,這一愿景的實現需要生態合作、整體能力重構以及車端、云端多個模型和智能體的協同。
面壁智能商業化副總裁周樹峰同樣認為,智能汽車已具備對環境、人物的基本理解能力,但未來的智能座艙將基于全模態融合,更深入地感知情緒與微表情。在自動駕駛方面,理想汽車操作系統架構負責人黃震指出,大模型的應用顛覆了傳統感知和決策范式,使智能汽車從“看到”世界轉變為“理解”世界,并具備了推理邏輯思維能力。
然而,大模型上車也面臨諸多挑戰。火山方舟模型策略產品高級總監向凱表示,盡管大模型能提升性能天花板,但算力需求也隨之增加,給定算力不變的情況下,產品性能提升并非必然,需要大量算力投入。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則強調,智能化交互的未來需要算力、多模態傳感器、大模型和記憶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數據方面,黃震指出,車企越來越重視閉環數據采集,尤其是15秒的小數據片段,以優化自動駕駛性能。周樹峰還提醒,大模型上車還面臨延時、隱私和算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正處于解決過程中。
針對車企與技術公司的關系,廣汽集團平臺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梁偉強認為,雙方各有優勢,應合作而非競爭。整車廠商在用戶場景理解、數據儲備和整合能力上有優勢,而技術公司在其他方面擅長。他預測,未來車內所有APP都將Agent化,應用也將以Agent形式存在,這需要雙方發揮所長,共同打造優質、價廉物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