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的激烈競技場上,曾經的“蔚小理”聯盟已成為過往云煙,取而代之的是三家企業各自為戰的新格局。
回溯至2014至2015年間,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三位互聯網背景的創始人——李斌、何小鵬、李想,帶著對汽車行業的憧憬與野心,相繼踏入造車領域。他們被外界視為“新勢力”,給傳統燃油車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造車之路遠非坦途,新勢力們也不得不面對虧損的現實。
2019年,蔚小理幾乎同時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蔚來汽車虧損超百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也分別虧損數十億。面對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三位創始人甚至公開表示,自己已站在懸崖邊緣。然而,正是這段艱難歲月,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隨著時間的推移,蔚小理逐漸走出困境,但發展軌跡卻大相徑庭。理想汽車憑借出色的產品力,率先實現盈利,成為新勢力中的佼佼者。而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則繼續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不過,它們也在積極尋求突破。
2023年,理想汽車全年營收突破千億大關,凈利潤達到117億,成為新勢力中首家盈利的企業。這一成就不僅讓理想汽車市值飆升,也讓其與其他兩家企業的差距逐漸拉大。然而,富起來的理想汽車卻開始與曾經的“窮哥們”產生隔閡。在銷量榜單、產品定位等方面,三家企業開始明爭暗斗,昔日的“桃園三結義”變成了今日的“瓦崗一炷香”。
進入2024年,小鵬汽車開始觸底反彈。隨著兩大爆款車型的出現,其全年營收大幅增長,虧損也大幅度減少。2025年,小鵬汽車繼續保持強勁勢頭,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虧損幅度快速收窄,有望在今年內實現盈利。
相比之下,理想汽車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雖然其營收和利潤仍然遙遙領先,但增幅已經大不如前。價格戰吞噬了部分利潤,純電車型的反響平平也延遲了其轉型的步伐。而蔚來汽車則陷入了更深的困境。盡管其營收創歷史新高,但凈虧損也同步擴大至224億,連續四年虧損擴大。
面對業績分化,蔚小理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和定位。它們意識到,造車從來不是單項競賽,而是全能大考。互聯網基因曾讓它們快速崛起,但造車終究要回歸制造本質。因此,它們開始加強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精益生產等傳統制造業的基本功。
小鵬汽車聘請了長城汽車前總經理王鳳英出任總裁,全面負責產品規劃和銷售體系。王鳳英的到來不僅改革了銷售體系,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小鵬汽車在制造端的頑疾。經過一系列整頓和改革,小鵬汽車的毛利率大幅提升,為其盈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理想汽車則繼續堅持自己的產品路線,同時加強了對供應鏈的把控。盡管曾爆發過“供應鏈窩案”,但理想汽車已經從中吸取教訓,加強了對采購環節的監管和成本控制。
蔚來汽車則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過去,它一直追求極致差異化和個性化體驗,導致零部件復用率低、成本高昂。如今,蔚來汽車開始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試圖通過優化組織架構、調整產品線等方式來降低虧損。
然而,船大難掉頭。盡管蔚來汽車已經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業績仍然沒有明顯改善。不過,對于今年第四季度的盈利目標,李斌仍然信心十足。他表示,只要三個品牌合計月銷量達到5萬輛以上,同時將毛利率控制在17%至18%、銷售管理費用率10%左右、研發費用率6%至7%,蔚來汽車就有可能實現盈利。
十年造車路,蔚小理從曾經的并肩作戰到如今的各自為戰,它們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和起起落落。然而,無論未來如何變幻莫測,它們都必須堅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造出更好的汽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