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征途中,人類始終懷揣著一個夢想:尋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形態。這一夢想近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項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主導的中德聯合研究,在遙遠的太空中,圍繞著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揭示了一顆可能孕育生命的“超級地球”。這顆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十倍,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內,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這項發現得益于一種創新的技術——凌星中間時刻變化(TTV)反演技術??茖W家通過觀測另一顆行星穿過宿主恒星表面的時間變化,成功推斷出了這顆“超級地球”的存在。這一成果于6月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發表,標志著科學家在尋找地外生命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顧盛宏介紹,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開普勒-725的年輕恒星運行。這顆恒星距離太陽系約2472光年,年齡僅為16億歲,表面活動劇烈。而“超級地球”則位于其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它可能擁有類似于地球上的碳基生命。
“盡管它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相當于1.6億個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但它的發現仍然讓我們興奮不已?!鳖櫴⒑暾f道。他強調,盡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5912顆太陽系外行星,但適合類地生命生存的行星仍然寥寥無幾。
在此之前,科學家主要依賴凌星法和視向速度法來發現系外行星。然而,這兩種方法對于體積小、軌道遠離宿主恒星的行星來說,觀測精度往往不夠,難以發現類似于地球的行星。而這次,科學家利用TTV反演技術,成功地“挖掘”出了這顆隱藏的“超級地球”。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孫磊磊表示,這項發現不僅證明了TTV反演技術在尋找系外行星方面的潛力,也為未來的地外生命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他也指出,已發現的宜居帶行星是否真的具備類地生命存在的條件,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