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車圈恒大”的比喻在輿論場上掀起了一場風波,而這場風波的中心人物之一是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
李云飛通過其微博賬號,積極回應了外界對比亞迪財務狀況的擔憂。他引用了多家主流新能源車企的財報數據,試圖澄清所謂的“車圈恒大”論調。他提到:“近期,不少朋友向我反映,看到大量文章、評論和視頻都將比亞迪比作‘汽車界恒大’,這讓我既困惑又無奈。”
為了有力反駁這些言論,李云飛從資產負債率、總負債、有息負債和賬期等多個維度,對比了國內外車企的財務數據。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情況整體上好于國外車企,并不存在所謂的“車圈恒大”現象,任何唱衰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言論都是片面的。
李云飛還透露,他已經向國家相關部門上報了相關證據和線索,對于惡意制造輿論的相關方,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責任。
這場輿論風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周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采訪中的一句“汽車界恒大”,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議,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車企負債的擔憂。
在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轉型的背景下,中國車企的財務狀況究竟如何?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本報深入分析了各家車企的財報數據,試圖揭示真實的債務狀況。
分析顯示,汽車行業的高負債并非新鮮事。作為傳統制造業,汽車生產需要重資產和長周期,因此負債高企并不代表存在“恒大”式的風險。事實上,近幾年國內車企的負債率正在加速下降,與全球車企相比,中國車企的財務健康度正在不斷提升。
進一步觀察發現,國內車企的負債模式與地產行業存在顯著差異。業內人士指出,國內車企的負債主要是產業鏈協同的結果,應付賬款規模和向上游供應商的付款周期都處于平穩狀態。而恒大的負債模式則依賴于高息信托和理財產品的“借新還舊”,風險程度截然不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首席分析師徐海東強調,判斷債務風險的核心在于資金流向和資產質量。汽車行業的負債主要用于購買生產設備、投入研發創新等生產性活動,形成了核心競爭力。而恒大的負債則流向了房地產開發和金融投資等領域,資產泡沫破裂后無法形成有效償付能力。
從國內頭部車企的一季報來看,研發投入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狀況。比亞迪、吉利等車企憑借不斷增加的研發投入,實現了銷量、營收和利潤的同步增長。而長城汽車則在核心經營指標上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利潤下滑超過四成。
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電動化加速邁進,雖然行業資本開支將持續保持高位,但這些負債本質上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性負債”,與恒大式的“投機性負債”有著本質區別。
在這場風波中,除了李云飛之外,多名業內人士也呼吁應理性看待制造業的正常負債水平,避免將不同行業的債務問題進行簡單類比。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螺旋式上升期,需要理性分析而非盲目跟風,才能共同維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