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行業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戰風暴,多家知名車企如比亞迪、奇瑞、吉利、零跑及上汽通用等紛紛加入,近70款車型相繼宣布降價,優惠幅度最高竟達40%,在疊加置換補貼等優惠政策后,某款小型SUV燃油車的起售價更是低至3.49萬元,這一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熱議,網友紛紛表示難以置信。
這場價格大戰與政策導向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在不久前,中汽協發布了《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明確指出無序的價格戰不僅拉低了行業效益,更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可能導致產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同時,中汽協還提出了四點倡議,呼吁行業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在此之前,國家發改委與商務部也已先后發聲,強調市場競爭應追求健康發展,反對內卷式競爭。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部分企業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低于成本價銷售,制假售假、以次充好,這些行為突破了市場競爭的底線,必須加以整治。商務部消費促進司也召開了座談會,規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車”亂象,并引導二手車出口。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在第五屆車用動力系統國際論壇上發出了強烈的呼吁:“價格戰打不起!打不贏!不能打!必須停下!”他強調,企業在追求銷量的同時,更應兼顧消費者需求與社會責任。同時,他也提出了三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電動車如此降價,質量能否保證?車輛售價如此低廉,成本能否承受?產品質量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這一點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
盡管政策呼吁聲聲在耳,但車企間的價格戰卻愈演愈烈。這一殘酷的現實揭示了汽車行業已深陷惡性循環之中。自2023年“油電同權”之爭爆發以來,價格廝殺已持續兩年,至今未見平息。分析認為,此次限時降價潮的背后,是車企希望在5月至7月的銷售淡季刺激消費,穩住并提升年度銷量。然而,也有觀點認為,這是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而采取的內卷行為。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持續兩年多的價格戰并非個別車企所能主導,而是受宏觀因素引導的集體性市場行為。一方面,國內新能源車發展長期依賴補貼優惠,導致產能快速堆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政策向新能源車的傾斜使得油車受到打壓,新能源車企在享受多項優待政策的同時,也對市場需求產生了誤判,紛紛涌入市場,導致惡性競爭。這一系列政策雖然初衷是為了扶持新生事物,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畸形成長。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某論壇上表示,汽車產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形式的拔苗助長、吹牛、欺騙、急于求成都將對用戶造成極大傷害,也是欲速而不達、自我殘殺的行為。他呼吁行業應遵循發展規律,穩健前行。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何侖也指出,當初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生事物,與積淀百年的燃油車相比規模經濟不足,因此需要給予特權以扶持其發展。然而,當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繼續享受特權的主要理由便站不住腳了。他認為,現在到了通過“油電同權”和加強監管來給電車減速發展的時候了,以避免換道翻車。
這場無底線的價格戰已導致汽車行業利潤下滑、效率低下,部分汽車制造商為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粗制濫造,質量和安全問題頻發。同時,虛假營銷、OTA更新緩慢、產品迭代過快以及降價傷害老車主利益等問題也層出不窮,車企信任危機日益嚴重。
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業內人士呼吁應盡早取消新能源車的補貼特權,讓新能源車企承擔起成本上升的壓力,從而倒逼其跳出價格戰內卷的怪圈。同時,“油電同權”也應盡早實施,讓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只有這樣,汽車行業才能回歸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