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掌舵人貝瑞德,分享了他對中歐電動汽車市場差異的觀察。他指出,中國年輕消費者與歐洲消費者在電動汽車的選擇上,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偏好。在中國,年輕群體視電動汽車的“智能座艙”與“語音交互”為日常,他們享受著數字科技帶來的便捷,且這部分電動車主的平均年齡尚不足35歲。相比之下,歐洲的電動車主群體則顯得更為成熟,平均年齡高達56歲,他們更偏愛實體按鍵,對車輛的耐用性和駕駛操控感有著更高的追求。
貝瑞德還提到了中歐兩地汽車標準和法規的顯著差異。中國的GB/T標準與歐洲的UNECE/EU法規,在電動汽車電池測試、車輛軟件合規性等多個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異。這對汽車制造商而言,意味著需要針對不同市場進行大量的工程設計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標準要求。
針對大眾汽車在中國開發的車型為何不出口至歐洲的問題,貝瑞德給出了他的解釋。他認為,專注于本地市場的開發,能夠顯著提升研發效率并有效控制成本,這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國市場尤為重要。同時,如果將中國本土車型出口至歐洲,需要在合規性和用戶適應性方面進行大量的調整,這將導致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影響商業可行性。將產品和技術限定在特定市場,也有助于企業在全球局勢不穩定時保持業務的穩定,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貝瑞德還強調,大眾汽車的本地化產品不僅保證了質量、安全和可靠性,更融入了本地智能化功能,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體驗。他認為,“全球技術+本地創新”的結合模式,是全球汽車企業在不同市場中立足的關鍵。通過這種模式,用戶既能感受到德國工程技術的精湛,又能享受到本地化智能功能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