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被廣泛討論:“誰將成為下一個恒大?”這一疑問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回顧歷史,觀致汽車在十年前率先踏上了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征途,卻遺憾地成為了理想主義與市場現實脫節的犧牲品。觀致錯誤地以為,僅憑高品質的車輛就能輕松贏得市場青睞,這種看似高端的執著,實則成為了其致命的軟肋。
反觀恒大汽車,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說觀致的失敗源于過分的理想主義,那么恒大汽車的問題則在于對市場的輕視。在真正的量產車還未大量交付的情況下,恒大汽車依靠PPT演示、概念圖、資本故事以及地產背景的支持,一度在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
這兩者的經歷,實際上折射出中國汽車行業內一種反復出現的“造夢—崩塌”循環。最近,哪吒汽車被傳出瀕臨倒閉的消息,而停工已久的高合汽車卻又傳出即將“重生”的消息,這無疑讓這一循環更加撲朔迷離。
從十年前自主品牌集體沖高時的虛火,到如今新能源熱潮下的泡沫,中國汽車行業再次面臨對成長邏輯的深刻反思。拜騰、威馬、合創等企業的相繼倒下,讓人們看到泡沫破滅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失敗的產品,更是被嚴重透支的行業信任。
如今,高合汽車雖然迎來了“復活”的機會,但其背后的故事仍然充滿疑問。黎巴嫩新勢力公司EV Electra承諾注入1億美元現金,并提供三年10萬輛的采購訂單。然而,這位“白衣騎士”的背景并不透明,且曾陷入設計侵權和加密貨幣詐騙等爭議之中。
在外界看來,這更像是一次資本市場的“換皮游戲”:更換法人、重組股權,重新編織一個能夠打動海外資本的出海故事。而這,恰恰是當年觀致汽車所缺乏的——一種穿越經濟周期的產業耐性。
如今的市場已不再是曾經的藍海,高合汽車要“復活”的不僅僅是一個品牌,更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重新找到自身的定位。這絕非簡單的融資結構重組或一紙采購協議所能達成的。
“恒大式造車”的邏輯已被證明是行不通的,“觀致式高端夢”也難以復制。如果高合汽車繼續沿用過時的策略,那么無論資金多么充裕,最終也可能只是資本的一次“退出演練”。
“誰是下一個恒大?”這一問題并非行業八卦,而是一個警鐘。它提醒我們,哪些企業仍然沉迷于編織故事,哪些企業正在回歸造車的本質。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觀點尤為引人深思:“吉利是制造業企業,不是資本運作企業。”他的話語透露出,中國汽車產業要走向世界,必須依靠產品和用戶的真實需求。
李書福還補充道,吉利通過投資、收購全球優秀的汽車公司,不僅學到了先進技術,還吸引了眾多全球優秀人才。如今,中國幾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在從吉利挖掘技術人才。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許多看似新興的力量,其實都站在了體系巨人的肩膀上,但它們往往忽略了這一基礎的重要性。
“誰是下一個恒大?”這一疑問,實際上是在追問中國汽車產業的根本出路。當泡沫褪去、市場回歸理性時,能夠留下的,將是那些能夠依靠產品自我造血、依靠用戶自然增長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