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新能源汽車車機廣告的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事件的起因是深藍汽車在其車機系統中強制推送了一則權益提醒信息,這一行為被眾多車主視為對用車體驗的干擾。
5月27日晚,深藍汽車在社交平臺上發文回應了車主的反饋,表示已注意到部分車主對車機系統開屏權益提醒信息的不滿,并對此深表歉意。據官方解釋,此次推送的本意是為了回饋深藍車主,提醒已購首任車主查收深藍S09專屬購車券。同時,深藍汽車承諾未來不再通過車機通道給用戶推送此類權益提醒。
深藍汽車的CEO鄧承浩也轉發了該道歉文,并再次表達歉意,表示公司內部已進行流程優化,確保未來以更好的方式向車主傳達福利信息。然而,這并非深藍汽車首次因管理言論引發關注,此前鄧承浩關于“員工買車可離職兩個月”的言論也曾引發廣泛討論。
此次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車企在廣告推送策略上的倫理缺失。隨著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其商品屬性與軟件規則已逐漸與移動終端相近。因此,一些車企開始嘗試將手機APP的推送規則移植到汽車車機上。然而,這種做法卻忽視了車主對車輛的完整物權,以及對車機系統的使用權。
車主購買車輛后,即對車輛享有物權,包括車機系統的使用權。車企未經允許通過遠程控制植入廣告,實質上是對車主物權的干涉,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及私有財產權的侵害。更重要的是,車機系統的廣告推送可能會干擾車主的用車體驗,甚至影響駕駛安全。
事實上,車企給車機推送的應該僅限于關乎系統、軟件、升級等方面的內容,以保證車輛的安全和正常運行。這些推送在形式上應該避免打擾用戶的用車體驗,特別是在啟動、駕駛、泊車等關鍵過程中。即使需要傳達緊要通知,也應該首先通過客服電話和手機端進行提醒,而不是直接侵入車機系統占據滿屏。
此次深藍汽車的事件再次提醒我們,數字化時代下的企業行為必須尊重用戶的私有領域和權益。強制推送廣告不僅是對私有財產的數字侵入,更是對企業倫理的踐踏。如果企業缺乏對私有領域邊界的意識,即使道歉也充滿委屈,那么這種狂妄、幼稚或裝傻的態度終將損害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對于車主而言,他們需要被企業關懷,但并不意味著要接受無休止的廣告推送。企業應該尊重車主的意愿和選擇,以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方式傳達信息。同時,車主也應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對于侵犯自身權益的行為要勇于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