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0公里二手車”現象在汽車市場引發了廣泛關注。長城汽車掌門人魏建軍的一席話,揭開了這一行業灰色地帶的面紗。據他透露,所謂的“0公里二手車”,實則是車輛上完牌照后,并未真正流入消費市場,而是又回到了二手車商手中。
這一特殊交易模式迅速成為輿論焦點。魏建軍指出,在二手車平臺上,有數千家賣家在銷售這類“準新車”。這一說法得到了市場的印證,在懂車帝、瓜子二手車、閑魚等平臺上,比亞迪、埃安、奧迪等多個品牌的“0公里二手車”赫然在目,售價普遍低于廠家指導價數萬元,部分車型的上牌時間甚至標注為未來的2025年4月。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二手車商們也紛紛通過視頻展示自家門店的“0公里二手車”。畫面中,停車場內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新車,從傳統車企到新勢力品牌,再到豪華品牌,應有盡有。
河南嘉誠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金濤透露,他們門店內的“0公里二手車”大多是之前的庫存車,因為賣不動才降價銷售,價格非常實惠。他以幾款具體車型為例,展示了這些“0公里二手車”與新車之間的價格差異,如大眾新寶來、比亞迪海豹05以及奇瑞瑞虎8 PLUS等,均比新車便宜數萬元不等。
行業知情人士表示,這種操作實際上是經銷商清庫存的一種變通手段。二手車商們以低價從經銷商處購買新車,然后加價賣給消費者,既幫助經銷商解決了庫存問題,自己也賺取了利潤,而消費者則能節省一部分購車費用。
然而,這種“0公里二手車”現象并非近期才出現,而是早已在汽車市場屢見不鮮。全國多地的二手車商都有類似車源,且覆蓋了大部分汽車品牌。業內人士指出,這種變相銷售已成為行業常態,但不同品牌之間的規模存在差異。
盡管這種操作在法理層面尚存爭議,但其潛在隱患已逐漸顯現。一方面,補貼政策存在被變相套用的風險。部分二手車商利用車輛置換補貼規則,通過報廢車置換方式獲取國家補貼,這種操作雖然短期內帶來了經濟效益,但可能扭曲了政策設計的初衷。
另一方面,消費者權益保障體系也出現了漏洞。購買“0公里二手車”的消費者將喪失首任車主的專屬權益,如終身質保等核心服務。由于車輛已完成首次過戶,轉售時的殘值率將顯著低于常規二手車,導致實際用車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這一現象反映了汽車行業的深層次矛盾。在市場競爭壓力之下,部分經營主體只能通過制度縫隙尋求生存空間。當“0公里二手車”成為特殊商品標簽時,新車以二手之名流轉于市場之間,數千商戶集體游走于制度邊界。這不僅暴露了行業惡性競爭的冰山一角,更警示著市場秩序重建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