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風起云涌的2025年,一句曾被視為玩笑的網絡流行語——“再不努力,就只能開BBA了”,竟悄然間成為了現實寫照。豪華汽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BBA)不再穩坐釣魚臺,而是紛紛加入了激烈的市場價格戰,以求在日益萎縮的市場份額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奔馳的降價幅度尤為引人注目。據金融界報道,從GLB、A級、CLA到C級,多款奔馳車型的價格如同坐上了滑梯,終端優惠力度空前。特別是奔馳C級,最高優惠額度達到了驚人的15.4萬元,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豪華轎車,如今僅以略高于普通國產品牌的價格出售。這一變化,無疑顛覆了消費者對奔馳品牌的傳統認知。
以奔馳C260L為例,其官方指導價曾高達40余萬元,而到了2025年,裸車價格已腰斬至26萬元左右。如此大幅度的降價,不僅讓老車主們心生不滿,也讓潛在消費者陷入了糾結。一方面,他們被巨大的優惠所吸引;另一方面,又擔心降價背后隱藏著產品質量或服務水平的妥協。
奔馳的降價策略,無疑是在銷量下滑、營收減少、利潤縮水的重壓之下做出的無奈選擇。2025年一季度,奔馳全球銷量同比下降7%,中國市場更是下滑了10%。受此影響,奔馳的財報表現慘淡,凈利潤跌幅超過四成,利潤率降至歷史低位。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奔馳不得不采取降價促銷的手段,以圖短期內提振銷量。
然而,降價并非萬能藥。長期來看,過度依賴降價策略不僅會損害品牌價值,還可能讓消費者形成“奔馳不再豪華”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奔馳在電動車領域的滯后表現,已經讓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EQ系列電動車因續航短、電耗高、智能駕駛系統落后等問題,被消費者詬病不已。即便降價銷售,也難以贏得市場的認可。
在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下,奔馳等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正被不斷擠壓。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突破60%,創下了歷史新高。而包括奔馳在內的進口及合資品牌,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奔馳不得不進行業務優化和結構調整,包括裁員、提升運營效率、精簡流程等措施。
盡管奔馳在努力尋求轉型和突破,但其在電動化領域的落后局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于續航、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奔馳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顯然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奔馳等傳統豪華品牌必須正視現實,加快電動化轉型的步伐。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才能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否則,即便降價再多,也難以挽回失去的市場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價格戰在短期內能夠提升銷量,但長期而言并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過度依賴價格戰會導致企業陷入惡性循環,損害自身利益和品牌形象。因此,奔馳等傳統豪華品牌必須尋求更為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以技術戰和價值戰為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