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風云變幻令人矚目,其中油電混動(HEV)車型的命運尤為引人關注。到2025年,這一曾經被譽為“節能先鋒”的車型類別,竟悄然在主流市場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技術層面的巨大鴻溝是HEV車型遭遇冷落的一大原因。如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已遠非昔日可比,純電續航里程突破200公里成為常態,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激光雷達以及智能座艙等高科技配置更是應有盡有。相比之下,大多數HEV車型的電驅里程仍停留在幾十公里的水平,車機系統陳舊,智能功能匱乏,用戶體驗上的差距愈發明顯。消費者在面對選擇時,自然更傾向于配置更齊全、體驗更佳的PHEV車型。
除了技術落后,政策和經濟因素也對HEV車型構成了雙重打擊。自2023年起,HEV車型被剔除出新能源目錄,不再享受購置稅減免政策,也無法上綠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HEV車型因此面臨與傳統燃油車相同的限行和拍牌難題。而在經濟性方面,盡管HEV車型省油,但其購車價格往往比同級燃油車高出2至5萬元。經過計算,消費者需要駕駛十年以上,節省的油費才能勉強抵消購車差價。
相比之下,PHEV車型的政策優勢和經濟性顯而易見。它們不僅享受政策補貼,還采取“油電同價”策略,如比亞迪秦PLUS DM-i的起售價僅為7.98萬元,百公里電費不到傳統燃油車油費的三分之一。HEV車型的雙動力系統雖然看似高端,但一旦出現故障,維修費用高昂,且二手市場保值率明顯低于PHEV和純電動車型。這使得HEV車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性價比大打折扣。
在與車主的交流中,筆者發現消費者的關注點已不再局限于“省油”這一單一維度。更多人開始追求智能化、環保性和使用成本的綜合體驗。純電動車以其零排放、省錢且靜音的特點受到青睞,而PHEV車型則能滿足短途通勤和長途出行的雙重需求。相比之下,HEV車型似乎成了那個未能跟上新時代的“落伍者”,既無法與純電動車在環保性上匹敵,也無法與PHEV車型在智能化和使用成本上競爭。
車企的轉向也進一步印證了HEV車型的尷尬處境。盡管豐田推出了第五代THS混動系統,聲稱成本下降20%,但這更像是對市場變化的無奈應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品牌選擇全面押注PHEV和純電路線,甚至明確表示將逐步停產HEV車型。這一態度足以說明問題:如果HEV車型不能在純電續航或智能體驗上實現突破,它很快就會被時代徹底淘汰。
油電混動技術的式微,是技術與市場雙重選擇的結果。它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初興之時扮演過重要角色,但如今已無法滿足時代對智能、環保與性價比的更高要求。這并非情懷的終結,而是理性的勝出。每一次技術淘汰都伴隨著消費意識的升級,車企與消費者只有不斷擁抱變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