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的競爭態勢愈發白熱化,價格戰愈演愈烈,不斷刷新價格底線。與此同時,行業內的口水戰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針對新恒大等企業的言論。然而,在這場口水戰的喧囂中,真正受益的卻是兩家并未直接參與爭斗的車企,其中一家盡管近期飽受負面新聞困擾。
今年以來,汽車行業已經歷了兩輪激烈的價格戰,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殘酷。這種趨勢無疑將導致更多車企難以承受壓力,陷入經營困境。價格戰的影響不僅限于主機廠,還將波及整個產業鏈,迫使上下游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從而可能引發更多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輪價格戰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真正受益的并非價格戰或口水戰的發起者,而是另外兩家車企。這一現象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其中一家受益的傳統車企,其電動車銷量今年以來持續飆升,某款車型甚至一度奪得周銷量冠軍。去年,電動車市場的銷量冠軍還屬于另一家車企,但如今這家傳統車企的電動車銷量已大幅增長,其電動車與燃油車合計月銷量已達到市場領先者的六成以上。相比之下,去年其整體銷量僅為市場領先者的一半。
另一家受益的車企則是去年才涉足電動車領域的新興企業。自發布電動車以來,其月銷量持續增長,一度躋身新造車企業前三名。更令人矚目的是,其僅憑一款車型就奪得了國內汽車市場1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這一成績無疑讓價格戰的主要發起者感到壓力重重。
然而,就在這兩家車企在市場上大放異彩之際,一家傳統汽車強企卻突然采取了收縮策略,對旗下所有品牌進行整合,以控制成本。這一舉動引發了業界的廣泛猜測,認為該企業已感受到行業的寒意。畢竟,作為擁有20多年造車經驗的老牌企業,它在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突然采取收縮措施,確實令人深思。
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攻勢也給電動車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盡管多家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敗退,但豐田和大眾這兩大巨頭仍在奮力拼搏。豐田積極參與了中國市場的價格戰,大量車型大幅降價,從而出現了銷量反彈的跡象。即使是本田和日產這兩家常被看衰的車企,4月份的銷量也分別達到了4.4萬輛和4.63萬輛,仍在中國汽車市場前十名之內。相比之下,新造車企業卻無一進入前十名。
在國產傳統汽車企業和外資車企的奮力應對之下,今年的第一輪價格戰并未讓電動車強企取得顯著成果。其月銷量環比僅微增,遠低于去年的高峰期。這一現象凸顯出價格戰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弱,而進一步的價格戰將對其承受力提出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