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征途中,中國天文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這一進程離不開天文觀測手段與設備的日新月異。從肉眼觀測到高科技望遠鏡的應用,從傳統的玻璃照相底片到現代的數碼影像傳感器,每一步技術的飛躍都為揭示宇宙的面紗增添了新的力量。
近日,在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的背景下,楊浦區圖書館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題為《中國天文新裝備》。此次講座由楊浦區圖書館“靜思講壇”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攜手呈現,作為“哲人石讀書會”年度系列活動之一,吸引了眾多天文愛好者及學者的關注。
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張佳駿擔任主講嘉賓,他不僅分享了其著作《認識中國觀天》中的精彩內容,還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天文學的前沿知識及我國天文探測新裝備的最新進展。張佳駿結合實例,生動闡述了現代天文望遠鏡的發展趨勢:追求更廣闊的視野、更深的探測能力、更清晰的圖像以及更快的拍攝速度。
在眾多已投入使用的天文裝備中,青海冷湖的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河北興隆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以及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FAST)尤為引人注目。墨子巡天望遠鏡以其強大的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每三晚即可巡測整個北天球一次;郭守敬望遠鏡則在國際恒星光譜數據收集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已收集超過一千萬條數據;而“中國天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已發現數百顆新脈沖星,彰顯了我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雄厚實力。
不僅如此,中國天文學的未來同樣充滿希望。正處于規劃或建設階段的最新天文裝備,如清華大學的MUST望遠鏡、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等,正引領著下一代天文觀測技術的潮流。這些裝備不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天文觀測能力,還將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更為強大的工具。
張佳駿還提到,中國天文裝備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他回憶起自己少年時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但當時只能仰賴國外先進裝備的故事來滿足好奇心。而今,中國的天文事業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孩子們可以自豪地聽著中國天文先進裝備的故事成長。他還分享了走訪和參與建設各地天文裝備時的所見所聞,強調了優良基礎設施對天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講座尾聲,針對小聽眾關于如何成為天文學家的提問,張佳駿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并總結了成為天文學家的三個關鍵要素:保持好奇心、學好物理知識以及將個人科研追求與國家需求相結合。他強調,科研不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科學興趣,更是為了滿足大眾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