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西安的工業版圖上,陜汽集團以其卓越的海外拓展能力和智能制造實力,正書寫著中國汽車產業的新篇章。作為中國重卡行業的先鋒,陜汽早在1988年便開啟了國際化征程,13輛“延安牌”越野車首次走出國門,標志著陜汽全球化戰略的啟航。
歷經36載不懈奮斗,陜汽的海外足跡已遍布全球,累計出口量突破36萬輛大關。即便在2024年第一季度,面對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陜汽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出口勢頭,出口量超過1.4萬輛,彰顯了中國制造在國際舞臺上的強大競爭力。
智能制造,是陜汽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近日,在“2025相約絲博會·全國主流媒體看陜西”活動中,記者們走進陜汽,親眼見證了這座占地10萬平方米的超級工廠如何以智能化、數字化重塑重卡制造流程。在這里,AGV無人運輸車沿著磁軌精準穿梭,機械臂在空中舞動,工業機器人以微米級的精度完成裝配,傳統制造的喧囂被智能生產的旋律所取代。
走進總裝聯合廠房的數字化指揮中心,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生產數據:每4.8分鐘就有一臺重型卡車完成關鍵部件裝配,單班單線峰值產能高達150輛,生產效率令人震撼。在這條智能產線上,5條分裝線與2個集配區構成了精密高效的“工業神經網絡”,底盤裝配A線更是上演了一場“數字芭蕾”。36臺背負舉升式AGV機器人按照預設軌跡精準輸送零部件,螺栓擰緊機器人將誤差控制在極小范圍內,六合一加注機則將油液加注量精確到了毫升級別。
陜汽汽車總裝配廠生產辦主任季翔介紹,這座工廠里的生產線是會“思考”的。36臺AGV機器人如同智能物料管家,通過視覺識別系統自主規劃最優路徑,實現了駕駛室裝配區與發動機分裝區之間的“零庫存”智慧物流。當車架被AGV放置到工位時,其配置信息已同步傳輸至擰緊機、加注機等設備,實現了工藝參數的快速響應。
在智能輪胎工作站,工業機器人的“毫米藝術”令人嘆為觀止。視覺定位系統以0.02毫米的精度捕捉安裝點位,六軸機械臂則以每秒2米的節奏完成輪胎裝配,配合自動涂膠檢測系統,將原本需要3人作業的工序完全無人化。更令人稱奇的是,該工作站具備“雙速智造”能力,在常規生產模式下每小時下線15臺整車,而在沖刺模式下,產能可躍升至22臺/小時,徹底打破了傳統生產方式的產能瓶頸。
質量是陜汽的生命線。在質量門環節,一場數字化“體檢”正在上演。3D視覺系統以0.05毫米的精度掃描車身表面,激光雷達對氣密性進行納米級檢測,128個傳感器同步采集電氣系統數據。通過“電子身份證”追溯系統,每顆螺絲的擰緊曲線都可回溯至具體操作員,確保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可控。
走進X6000車的駕駛艙,寬敞的空間、舒適的座椅、多功能方向盤、雙懸浮屏、智能語音以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等配置,讓人眼前一亮。這些配置不僅提升了駕駛的舒適性和便捷性,更讓重卡駕駛成為了一種享受。
季翔自豪地表示,這座智能工廠正以“燈塔工廠”的標準重新定義中國制造。在這里,每分鐘創造的價值相當于傳統工廠的3倍,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