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交通生態的浪潮中,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輪驅動正引領行業變革。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動駕駛技術在商用車領域,尤其是干線物流方面的應用,或許將比乘用車領域更早實現商業化落地,展現出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近日,一場聚焦自動駕駛干線物流的閉門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智能綠色車輛與交通全國重點實驗室、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以及中關村科技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會上,西部智聯發布了業內首份《自動駕駛干線物流商用報告》,為自動駕駛技術在干線物流市場的規?;瘧美L制了清晰的路線圖。
干線物流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的核心,承擔著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重要任務。我國公路干線物流依托高速公路和標準化基礎設施,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營環境。據統計,2024年我國公路貨運量達到了418.8億噸,運費規模約7.5萬億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萬億級市場”。
然而,傳統干線物流體系在成本、效率與安全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人力與燃油成本占比超過50%,限制了盈利空間;運營效率低下和運力資源分散等問題,導致資產利用率亟待提升;疲勞駕駛、惡劣天氣及視距盲區等因素,也對行車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痛點不僅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契機。
自動駕駛技術的引入,為干線物流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深度融合數字化技術,自動駕駛正在全方位重塑干線物流的價值鏈條。在成本端,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智能算法實現車速控制與路徑規劃,有效降低油耗和人力成本;在運營端,自動駕駛技術借助實時交通分析和智能貨運調度,提升運輸效率和資產利用率;在安全端,自動駕駛系統憑借精準的環境感知和決策能力,構建智能化的風險防控體系,提高行車安全性。
《報告》詳細闡述了自動駕駛技術在干線物流中的核心價值。首先,自動駕駛技術通過智能算法優化車速與路徑,降低油耗和人力成本,重構物流成本結構。其次,自動駕駛系統通過實時分析交通狀況,動態優化行駛路線,減少延誤,增強運輸時效。最后,自動駕駛技術憑借精準的環境感知和決策能力,提升行車安全,降低事故概率。
此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整車企業、自動駕駛公司、高速公路集團、ICT企業、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以及高校院所和行業機構的12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他們圍繞“自動駕駛干線物流”這一細分領域,展開了深入討論和智慧碰撞,共同探索自動駕駛干線物流的商業化路徑。
基于對商用發展的深入思考和產業演進的前瞻研判,《報告》創新性地提出了自動駕駛干線物流“蝴蝶模型”。該模型以產業協同為核心,從產品成熟度和運營成熟度兩個維度出發,串聯起支撐行業商用發展的各關鍵主體。同時指出,自動駕駛干線物流已進入蓄力突破的新階段,技術成本、商業模式、市場和政策四大核心要素的發展步伐正逐步加快,商業化落地攻堅戰已全面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