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在短短一個月內,經歷了從萬眾矚目到步步謹慎的巨大轉變。雷軍和他的團隊,面對汽車行業的復雜與挑戰,無疑需要更加周全的應對策略。
年初,小米汽車雄心勃勃地設定了年銷35萬輛的目標。隨著SU7訂單如潮,SU7 Ultra更是一車難求,業界普遍認為這一目標似乎過于保守。小米汽車似乎在汽車行業掀起了一股熱潮,預示著其未來發展將如火箭般直沖云霄。
然而,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幻莫測總是在關鍵時刻給得意者以重擊,即便是豐田、大眾這樣的巨頭也難以幸免。
幾十年來,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不僅教會了車企如何打造符合消費者口味的新車,更讓從業者對市場波動時刻保持警惕。對于首次涉足造車領域的小米來說,自然也不例外。
小米SU7的初步成功,確實沒有暴露出太多明顯的缺陷。即便現在有消息稱SU7的訂單量開始趨于平穩,這或許也與YU7即將上市有著密切關系。消費者持幣觀望,無非是在SU7與YU7之間猶豫不決。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雷軍對于營銷YU7有了新的思考。可以預見,YU7的銷量不會差。但中國汽車市場的復雜性令人咋舌,無人能永遠處于巔峰,也無人能始終陷入低谷。
在20至30萬價位的新能源SUV市場,今年的競爭異常激烈。理想、問界等依托產業鏈優勢,繼續開拓中大型SUV市場;傳統車企則推出了眾多物美價廉的新能源產品,一邊填補產品空白,一邊通過價格優勢降低購車門檻。能否先聲奪人,成為關鍵。
小米汽車從SU7到YU7,始終堅持運動屬性。這意味著,與主打家用、大空間的新產品相比,小米汽車的受眾群體難以大幅拓展。被年輕人追捧是品牌初創期的優勢,但隨著產品線的豐富,趨同的產品特性能否持續為品牌注入活力,仍需觀察。
近期,領克900、問界M8等新車上市即火爆,根本原因在于滿足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用戶群體的廣泛性,是這些產品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而隨著深藍S09、吉利銀河M9的進一步加入,SUV市場很可能會全面聚焦這類大而廉的產品,為全行業樹立了一個不易出錯的發展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雷軍在發布會前宣布YU7不公布售價,也不開啟預訂。而是借亮相之機,觀察汽車圈、消費者等群體的反應,這一策略顯得尤為明智。
今年的車市現狀,競爭激烈程度有目共睹。大量新車蜂擁而至,價格戰愈演愈烈,讓車企時刻緊繃神經。技術層面,全民智駕的叫停也給參與者帶來了巨大沖擊。
身處這樣的環境,4月的上海車展如火如荼,車企間的競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但突發事件頻發,也讓市場多變性的本質暴露無遺。小米,這個在消費電子市場摸爬滾打15年的老將,也未曾料到汽車行業的兇險程度絲毫不亞于過往經歷。
在自研SoC芯片領域,小米投入135億元,成功研發出玄戒O1芯片,打破了高端芯片領域的技術封鎖。在汽車市場,當YU7以完整形態亮相時,其主攻目的不言而喻。
在20至30萬級的純電車市場,中國品牌對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圍獵態勢明顯。對于小米YU7來說,產品力的比拼是當前亟需面對的。SU7上市時,雷軍為了提升運動特性,提供了豐富的情緒價值,并與小米生態緊密鏈接,將小米本色體現在細節之處。SU7一躍成為行業焦點,流量之王,銷量黑馬。在新勢力造車逐漸褪去光環的背景下,小米汽車正在與傳統車企硬碰硬。
一年后的今天,YU7在產品力上無疑將超越SU7。聽取市場建議后的修改,無論是設計、三電性能還是智能化裝備,都將讓YU7的戰斗力滿足消費者期待。然而,面對同時亮相的眾多“大家伙”,以及煥新后的特斯拉Model Y展現出的強勁攻擊力,這個細分市場的變遷是否會如預期般發展,尚難確定。
小米YU7選擇此刻向消費者展示自己,展示小米在造車領域的精進,但更重要的是,作為行業新人且不再享有新手保護期的小米汽車,需要清晰地認識到行業發展趨勢和消費者對待新生事物的真實態度。在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新時代,不怕產品有不足,就怕看不清市場現狀而盲目行動,落下話柄。小米造車的起點很高,希望YU7能從SU7過去一年的市場征戰中,學到真正取悅中國用戶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