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簡稱油混車)曾一度成為市場上的寵兒,銷量持續增長。其受歡迎的原因在于油混車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使用體驗,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長途駕駛,都能輕松應對。油混車無需外接充電,車輛系統能自動完成動力切換,用戶只需專注于駕駛,無需為電量問題操心。特別是在城市交通擁堵的情況下,油混車的“電驅起步”和“能量回收”功能能有效降低油耗,避免了傳統燃油車的高油耗問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油混車的優勢逐漸減弱。一方面,充電設施的普及徹底改變了充電難的問題。從2018年的不足80萬個充電樁,到2024年突破1281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數量也達到了346萬個,充電設施幾乎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使得插混車能夠隨時隨地充電,不再受電力不足的困擾。對于那些有條件充電的用戶來說,油混車的“無法充電”特性反而成了劣勢。相比之下,插混車通過充電驅動,能在城市中實現零油耗,更符合當前的環保和節能需求。
另一方面,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汽車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油混車在穩定性和油耗方面依然表現出色,但在智能化配置、車載技術和豪華感方面,與插混車的差距日益明顯。如今,許多插混車品牌已經搭載了高階自動駕駛、座椅通風、激光雷達等高科技配置,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智能的用車體驗。相比之下,油混車在這些方面的進展較為緩慢,仍然停留在老舊的車機系統和動力總成上,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
插混車雖然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并非沒有挑戰。插混車的優勢在于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實現零油耗,尤其是在短途通勤時,通過充電驅動的方式顯著降低油費開銷。然而,這要求消費者必須有便捷的充電條件。如果居住或工作環境附近沒有充電樁,插混車的優勢將大打折扣。插混車的充電速度較慢,某些低配車型甚至沒有直流快充接口,影響了充電效率。對于無法穩定充電或不愿充電的消費者來說,插混車的使用體驗可能并不理想。
插混車的技術壁壘和品牌差異也讓消費者在選擇時更加謹慎。例如,比亞迪的DM-i和長城的DHT技術平臺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功,消費者普遍反映這兩款車型在節油、動力和智能配置方面表現出色。然而,一些合資品牌如本田、日產等推出的插混車,在技術和體驗上并未給消費者帶來顯著提升。這些“跟風式”插混車在動力系統、內飾設計、車機系統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對插混技術的期望。
保值率問題也是消費者在考慮購買插混車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盡管插混車具有較低的油耗和先進的技術,但新能源車的保值率普遍較低。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插混車時并未考慮到未來的二手市場表現。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插混車在二手市場上的認知度較低,許多潛在買家對其價值和維修成本缺乏了解,導致插混車在出售時往往面臨較大的價格下跌。新能源車的維修和保養更加依賴于廠家,消費者在保養方面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較差。
總的來說,油混車逐漸失去市場份額與其技術滯后和充電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密切相關。而插混車的興起雖然帶來了明顯的技術優勢,但在充電環境和保值率方面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消費者在選擇時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需求做出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