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汽車產業步入電動化與智能化的嶄新紀元,各大車企紛紛加速轉型,力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搶占先機。然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日產汽車卻似乎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鋒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近年來,日產汽車的銷量持續下滑,市場份額不斷萎縮,財務狀況更是每況愈下。近日,日產公布了其2024財年的財務數據,結果令人咋舌。數據顯示,日產在該財年的凈銷售額為12.6萬億日元,同比微降0.4%;而營業利潤更是大幅下滑88%,僅為698億日元,營業利潤率僅為0.6%。更為嚴重的是,日產全年凈虧損高達6709億日元,與上一財年4266億日元的凈利潤形成鮮明對比。
銷量數據同樣不容樂觀。2024財年,日產全球銷量為334.6萬輛,同比下降2.8%。在中國市場,日產的銷量更是同比下降了12.2%,從2021年的113萬輛降至如今的69萬輛,幾乎遭遇了“腰斬”。盡管在北美市場,日產的銷量有所增長,但這并未能掩蓋其在全球其他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和日本本土市場的頹勢。
日產還面臨著來自國際貿易環境的巨大壓力。特朗普時期實施的關稅政策,預計將在未來一年內給日產造成約4500億日元(約合31億美元)的損失。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日產正在考慮調整其生產策略,如將Sentra車型的生產從墨西哥轉移至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工廠,以規避25%的進口關稅。然而,這一舉措并非易事,將給日產帶來更高的勞動力成本,并對其盈利能力構成壓力。
在財務和銷量雙重壓力下,日產汽車不得不開始“自我調節”,試圖從內部“開源節流”。裁員和關廠成為了日產重組業務的重要手段。去年11月,日產曾宣布將裁員9000人;而近日,又有消息稱日產將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再裁減11000個工作崗位,裁員總數將接近20000人,約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5%。同時,日產還在考慮關閉部分工廠,以削減產能和降低成本。
面對困境,日產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啟動了名為Re:Nissan的復興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降本增效來重振日產,計劃到2027財年,將全球生產工廠數量從17個減少至10個,產能降至250萬輛,并在此期間裁員2萬人。同時,日產還在考慮減少供應商數量,專注于更具競爭力的供應商,尤其是中國供應商,并考慮將中國供應商納入日產在全球的制造生態系統。
然而,日產的復興之路并非坦途。一方面,日產需要應對來自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另一方面,日產還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日產與豐田、本田等日本汽車巨頭的合作可能性備受關注。盡管此前日產與本田的合并談判已經破裂,但豐田提出的支援計劃卻為日產帶來了新的希望。
豐田、本田和日產三大日本汽車集團在面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時,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和機遇。盡管它們的財報和銷量數據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三者合作的意愿或許會比以往更加強烈。對于日產而言,與豐田或本田等強大伙伴的合作,無疑將為其復興之路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無論選擇何種道路,日產都必須迅速采取行動,不能再等待。伊萬·埃斯皮諾薩表示:“公司的現金狀況良好,但我們必須迅速采取行動。目前,我們需要自救,不能去依賴任何人。”在日產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自救已成為其唯一的出路。而在這場自救的戰斗中,日產能否重現昔日的輝煌,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