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天河區的小鵬汽車展廳內,一位顧客坐在展車內,目光聚焦于中控屏上的“全系標配圖靈AI高階智駕”標識,好奇地向銷售員詢問:“這款車是否具備智能駕駛功能?有沒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銷售員在詳細闡述了車內空間、座椅舒適度及語音交互特性后,才提及新車的“輔助駕駛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月前店內還顯著展示的“智駕推薦路線”如今已不見蹤影。
面對南都灣財社記者的提問,即主駕座椅在行車過程中能否躺平,銷售員連忙強調:“絕對不行,開車時不建議這樣做。如果主駕攝像頭無法檢測到駕駛員,系統會不斷發出警報。”這一提醒反映了車企對安全駕駛的重視。
類似的場景在其他汽車品牌門店也頻繁上演。在阿維塔的快閃展臺上,銷售員在介紹車型賣點時并未主動提及“智駕功能”,只有在記者主動詢問時,才詳細講解了“代客泊車”和“車位到車位”等功能。理想汽車門店的情況也類似,當記者向車機系統提出“如果開啟智能駕駛時發生事故,責任歸屬誰”的問題時,系統反復強調:“駕駛員是責任主體,L2輔助駕駛需全程監管。”銷售人員同樣多次提醒:“駕駛時必須保持手在方向盤上,腳不離剎車。”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2025年4月工信部會議提出的一項嚴格規定。4月16日,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禁止使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模糊表述,統一采用“組合輔助駕駛”(L2級)這一術語。車企需充分測試驗證系統功能,明確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避免夸大和虛假宣傳,切實履行告知義務,確保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
隨著這項通知的發布,車企迅速調整宣傳策略。華為在隨后的發布會上,將宣傳多年的“城區NCA”改為“智能輔助駕駛方案”;小米官網也迅速將相關文案修改為“小米輔助駕駛”。地平線等方案供應商同樣將發布會的用語和物料調整為“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在上海車展上,除了Robotaxi廠家的展臺仍能看到“自動駕駛”字樣,其他車企的宣傳物料已幾乎不見“全民智駕”“智駕平權”等詞匯,小鵬汽車更是推出了“AI輔助駕駛安全訓練營”,旨在加強用戶的安全教育。
新規還對車企的OTA(無線遠程升級)頻率提出了嚴格要求,要求降低頻繁OTA的做法,做好版本風險管理,驗證充分后再實施。2024年,國內車企通過OTA實現的功能升級接近1000項,但2025年4月17日之后,公開進行過OTA的車型數量顯著減少。一些車企如坦克500 Hi4-Z、小鵬MONA、捷途山海T2等雖有OTA更新,但小米SU7 Ultra的OTA因爭議較大而暫停推送。
盡管新規已經發布,但并非所有車企都嚴格遵守。在南都灣財社記者的走訪中,仍發現一些企業在“智駕”宣傳上進行語義上的微妙調整。例如,在廣州天河區的某智己門店,智己LS6的海報仍在顯眼位置標注“智駕第一梯隊”“滿血版momenta”。當記者詢問這是“L2還是L2+智駕”時,銷售人員立即強調:“是L2!現在不允許說L2+,我們一直強調是‘輔助駕駛’。”
新規的實施不僅改變了車企的宣傳策略,也促使行業技術路線發生轉變。隨著“智駕”成為敏感詞,電池與底盤技術成為車展的焦點。部分車企開始將宣傳重心轉向底盤調校與電池熱管理。例如,比亞迪展示的“駕駛輔助三激光版”安全架構,將電芯失控預警時間縮短至1毫秒;吉利推出的“千里浩瀚”國產化方案,試圖用本土供應鏈替代外國芯片。
激光雷達技術也再次受到關注。在華為乾崑ADS 4.0的技術講解中,“激光雷達”一詞的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個曾被馬斯克貶低為“拐杖”的部件,現在成為安全冗余的代名詞。2025年4月下旬,由禾賽科技牽頭制定的《車載激光雷達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填補了我國車載激光雷達領域的國家標準空白,標志著產業從“參數內卷”向“安全優先”的轉變。
新規要求車企必須通過300種危險場景的真車碰撞測試,包括暴雨、逆光、隧道明暗突變等極端條件。這一標準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的供應鏈話語權,還為中國激光雷達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戰略支點。未來,歐美車企若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符合中國標準,這將打破由歐洲NCAP和美國SAE主導安全規則的傳統格局。
在這場“史上最嚴智駕監管”下,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技術祛魅。當“自動駕駛”的光環褪去,車企不得不面對更加現實的挑戰:如何投入真金白銀構建安全堡壘,并將安全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價值。一線企業憑借技術儲備和資金優勢加速擴張,而二線品牌則開始尋求生存之道,一批以“激光雷達+國產芯片”為賣點的供應鏈企業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