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品牌SU7 Ultra的選配前艙蓋設計引發了車主們的大規模質疑。爭議的焦點在于,車主們發現車輛所配備的“雙風道”前艙蓋與宣傳內容存在明顯差異,這一發現迅速點燃了車主們的不滿情緒。據統計,目前已有近400名車主在維權群中提出了退車要求。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其影響也波及到了資本市場。小米股價的走弱直接拖累了整個汽車板塊的表現。在事件發生的當天,港股汽車指數呈現出低開低走的態勢,午后跌幅進一步擴大,最終收盤時下跌了3.39%,明顯落后于大盤,顯示出市場資金的避險情緒顯著上升。
具體到個股表現,比亞迪股份作為板塊成交量之首,在當日小幅高開后迅速走低,最終下跌4.76%,收盤價失守400港元整數位,成交額高達47.4億港元,成為板塊回調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也分別下跌了5.35%和3.05%,蔚來汽車同樣未能幸免,下跌了5.17%。新能源汽車股的整體下挫,無疑成為了當日市場下跌的主要推手。
面對車主們的強烈質疑,小米方面雖然已給出了補償方案,但車主們對此并不買賬。多位車主在維權群中反映,更換鋁制機蓋的等待時間過長,而官方提供的積分補償與高昂的選裝費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車主們表示,這不僅是一個產品設計問題,更是對購車時合理預期的嚴重打擊。
對于高端車型的用戶而言,品牌象征意義往往比實用功能更為重要。此次事件導致的實車與宣傳之間的明顯落差,不僅損害了用戶體驗,更動搖了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情感聯結。如果處理不當,小米不僅可能失去現有客戶,還可能透支消費者對其沖擊高端市場的期待。
法律人士指出,如果小米在宣傳中存在模棱兩可或誤導性的表述,可能涉嫌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一旦構成虛假宣傳,小米將面臨嚴峻的法律風險。
資本市場的反應同樣引人關注。小米SU7 Ultra上市初期曾帶動相關概念股的上漲,但近期新勢力車企股價普遍承壓。以5月13日的盤面為例,當日跌幅居前的多為以營銷見長的新能源車企,這反映出資本市場對行業宣傳亂象的擔憂正在不斷加劇。
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營銷策略。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果繼續沿用舊套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因此,企業們需要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