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補能領域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雙引擎”競爭新時代,兩大核心技術路徑——超充與換電,正引領著一場技術與生態的雙重較量。
致同福州審計的資深專家殷雪芳,在接受專業訪談時深入剖析了當前補能領域的格局。她指出,盡管超充目前占據主導地位,換電模式雖受眾較小,但二者并行不悖,格局遠未塵埃落定。
殷雪芳強調,影響這一格局演變的關鍵因素錯綜復雜,包括電池及充放電技術的革新、電池標準化的推進程度、政策導向及基礎設施建設方向、用戶消費習慣以及成本敏感度等。若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快速充電,加之電網擴容,超充或將進一步擠壓換電市場空間。反之,若電池模塊化、標準化進程加速,換電生態鏈迅速形成規模,成本大幅降低,則更多消費者或將傾向于選擇“車電分離”模式,換電補能方式將更受歡迎。
然而,無論是超充還是換電,都面臨著各自的核心挑戰。超充技術需平衡“高效與電網壓力”,高功率充電站對電網負荷構成巨大挑戰,多車同時充電將導致效率下降,場地需求激增。而換電模式則受制于“標準化與成本”難題,高昂的單站建設成本、電池規格不統一等問題,限制了換電站的服務范圍,投資回報周期長。
展望未來,殷雪芳預測,超充與換電將長期并存,各自覆蓋不同場景。超充技術將更適用于私家車用戶的日常補能需求,隨著技術迭代,便利性將進一步提升。而換電模式則更聚焦于出租車、物流車等運營車輛的高頻剛需補能,顯著提升運營效率。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殷雪芳提出了超充與換電融合發展的可能性。未來,可能出現“換充一體”站點網絡,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補能需求,實現技術與生態的雙重創新。
面對這一變革,殷雪芳為企業提供了三大戰略方向。首先,技術深耕是關鍵。超充企業需攻克快充技術難題,強化電網協同;換電企業則需加速標準化進程,降低跨品牌適配成本。其次,生態整合至關重要。企業應聯合車企、能源公司、網約車企業等,構建完整產業生態鏈,通過合作分攤成本,提升資源利用率,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最后,差異化布局不可或缺。針對不同地區的政策環境、用戶習慣及基礎設施成熟度,企業應定制化輸出技術與商業模式。
殷雪芳特別強調,補能之戰的本質是效率與成本的平衡,更是生態鏈整合能力的較量。唯有秉持開放思維,積極擁抱合作,才能在“雙引擎”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