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興起,充電樁作為支撐這一綠色出行方式的關鍵設施,數量迅速增長。然而,這一快速增長的背后,也浮現出一些早期安裝的充電樁逐漸淪為“城市廢墟”的現象。記者深入探訪發現,多處公共場所的充電樁已長久失修,廢棄不用,成為亟待解決的資源浪費問題。
在SOHO現代城的立體停車樓三層,一排公共充電樁靜靜佇立,卻無一能正常工作。停車場保安透露,其中幾個快充樁曾短暫恢復使用,但近期又出現故障,而慢充樁更是早已被棄置多年。現場所見,充電樁顯示屏顯示“故障”,充電槍散落一地,積滿灰塵,仿佛被時間遺忘。
類似的情況在朝陽路附近的某停車場更為觸目驚心。這里的充電樁外觀破敗,充電槍和線纜隨意丟棄,有的甚至被重物壓住,安全隱患凸顯。充電樁旁,曾經的充電流程指示牌和服務商信息雖仍保留,但充電樁本身已不復存在,僅余裸露的電線在風中搖曳。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這些廢棄充電樁的背后,往往涉及復雜的運營問題和經濟考量。呼家樓北里社區的充電樁因居民投訴噪音而被停用,但實際上,社區內的慢充樁產生的噪音與日常家電相當。業內人士指出,更多充電樁的廢棄源于經營不善或公司倒閉,加之拆除成本高、責任歸屬不明,導致這些“僵尸樁”長期滯留。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一些充電樁站點投入過大,而實際利用率不足,形成了局部過剩。這些站點往往面臨財務困境,難以維持運營,最終選擇放棄。而廢棄充電樁的拆除,則因涉及多方利益糾葛,進展緩慢。
私人充電樁的閑置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車主程先生因搬家而不再使用的充電樁,在露天車位風吹日曬多年,最終因線纜被挖斷而引發安全隱患。盡管有商家回收商用充電樁,但家用充電樁卻鮮有人問津,車主往往面臨拆除難、斷電難的困境。
對于私人充電樁的處理,國家電網和車企給出了不同建議。國家電網表示,若充電樁為其安裝,可聯系處理;車企則建議車主先聯系物業,或支付費用由車企拆除。若暫時不拆除,切斷電源是防止安全隱患的有效措施。
充電樁的廢棄問題,不僅是城市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潛在阻礙。如何有效管理和處置這些“僵尸樁”,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