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上海車展上,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以往,新能源新勢力總是車展上的焦點,而此次,合資車卻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展現出強烈的反擊勢頭。
這一轉變并非突如其來,早在車展前夕,工信部發布的一則新規便為這一變化埋下了伏筆。新規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營銷行為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車企不得夸大和虛假宣傳,這無疑給那些習慣于通過炫酷智駕宣傳來吸引眼球的新勢力品牌潑了一盆冷水,而合資品牌則借此機會,重新奪回了市場的話語權。
提到合資品牌,過去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雜牌電車”,智能化程度不足,但燃油車時代的技術積累、成熟度和質量可靠性仍是其強項。隨著新能源車技術競賽逐漸回歸“安全”與“合規”的本質,合資車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吸引了大量人流,也就不足為奇了。
車展現場,新勢力品牌依然占據顯眼位置,但不少合資品牌的展臺卻一改往日冷清,觀眾絡繹不絕。上汽大眾展臺便是其中之一,許多觀眾被其展示的ID. AURA概念車所吸引,這款配備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純電轎車,展現了合資品牌在智能化方面的新進展。
一位90后觀眾方越(化名)表示,他原本一心沖著新勢力車型而來,但路過大眾展臺時,被ID. AURA深深吸引。他坦言,過去總覺得合資車在智能化上缺乏“天賦”,但如今配備了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合資車,讓他刮目相看。
另一位愛車人士蔡斯奇(化名)也分享了他在車展上的感受。他表示,過去總覺得合資車比較傳統,智能化方面不如新勢力,但這次車展讓他大開眼界。合資車不僅在車型設計上與時俱進,在智能化和本土化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從“被動防御者”到“主動進攻者”,合資車在中國市場的覺醒并非偶然。面對特斯拉引發的價格戰,以及新能源市場的迅速崛起,合資品牌開始意識到不能再固守“品牌溢價”的舒適區。他們紛紛加入降價大軍,同時在新能源領域加大布局。
然而,盡管合資品牌在電動化上加快了步伐,但面對新能源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他們仍難以依靠自己實現“一招致勝”。因此,多家合資品牌開始尋求與中國品牌的合作,推出本土化產品,以提高自身競爭力。
以一汽大眾ID. AURA為例,這款概念車不僅配備了L2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還采用了中國專屬的CMP平臺,并融合了小鵬技術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廣汽豐田的鉑智7、廣汽本田的燁GT等車型,也分別與華為、寧德時代等中國本土企業合作,推出了搭載鴻蒙座艙、智能座艙等配置的產品。
盡管合資品牌在車展上展現出了新的活力和競爭力,但他們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與自主品牌相比,合資車在新能源領域仍屬落后一方。乘聯會數據顯示,一季度主流合資品牌累計零售量同比下滑14%,而自主品牌則同比增長20.9%。
年輕消費者對于合資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認為其過時、缺乏科技感。這種認知代溝不僅源于品牌傳播策略的保守,也與產品迭代的節奏息息相關。然而,也有部分年輕消費者表示,在購車時會考慮合資車,看中的是其長期用車成本、可靠性等因素。
對于合資車來說,想要真正迎來涅槃重生,還需要繼續深化“本土化+智能化”的打法,同時聚焦年輕用戶,打造個性化、差異化車型,以撕掉“慢半拍”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