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設計領域的一項創新——隱藏式車門把手,成為了眾多車型,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一大亮點。這一設計不僅提升了車輛的外觀美感,還因能減少空氣阻力而備受推崇。然而,隱藏式車門把手背后的故事及其潛在的安全問題,卻鮮為人知。
早在1952年,奔馳300SL就以其獨特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在勒芒大獎賽等賽事中大放異彩。這款賽車的量產版于1954年問世,其鷗翼門和隱藏式門把手設計至今仍被車迷們津津樂道。然而,在當時,這一創新設計并未引起太多關注,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其出色的性能和獨特的外觀。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隱藏式車門把手逐漸成為新能源車型的標配。特斯拉Model S等車型的成功,更是讓這一設計風靡全球。然而,近年來多起因隱藏式車門把手失效導致的交通事故,卻引發了人們對這一設計的質疑。
在山西運城的一起追尾事故中,問界M7的隱藏式車門把手在碰撞后失效,給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類似的事故還有小米SU7高速公路碰撞起火、特斯拉Model 3碰撞起火等,這些事故無不暴露出隱藏式車門把手在極端場景下的安全隱患。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工信部近日公示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對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安裝、標志、防夾要求、強度要求以及動態試驗等進行了詳細規定。起草單位包括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等多家知名企業和機構。
據了解,該標準的制定旨在解決隱藏式車門把手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可能導致的逃生和救援風險。例如,在碰撞或起火導致斷電的情況下,電動式車門把手可能失效,從而增大救援和逃生的難度。由于隱藏式車門把手無明顯標志,也增加了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隱藏式車門把手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空氣阻力,提升車輛的能效,但其對風阻系數的降低作用相對有限。相比之下,隱藏式車門把手在安全性方面的挑戰更為突出。因此,在制定相關標準時,必須充分考慮其潛在的安全風險。
對于汽車制造企業而言,采用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的同時,必須確保足夠的安全冗余。這包括在碰撞和起火等極端場景下,車門把手能夠正常工作,以及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還應規范隱藏式車門把手的標志和易于識別的安全標志,以降低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總的來說,隱藏式車門把手作為汽車設計的一項創新,其美觀和能效方面的優勢不容忽視。然而,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其安全性。只有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以及汽車制造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這一設計在提升車輛性能的同時,不會給人們的出行安全帶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