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車市,新能源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快速變遷,已經給整個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身處這股變革的洪流之中,各大車企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熱化階段。
對于廣汽集團而言,2025年是新領導班子正式接棒后的第一年,也是“番禺行動”戰略的新起點。然而,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廣汽集團滿懷期望的背后,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新能源發展的浪潮中,中國品牌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站上了行業的前端。以比亞迪、吉利為代表的頭部陣營,攜手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的強勢入局,共同推動了中國車市生態的質變。
科技公司不斷蠶食傳統車企的市場份額,新勢力造車企業也在試圖顛覆整個行業的格局。大趨勢的到來勢不可擋,2025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市場上發生的種種變故,都在提醒著企業們,隨著新舊時代的交替,必須盡快完成角色的自我轉換。
行業轉型帶來的紅利讓一些企業嘗到了甜頭,但對于廣汽集團這樣的傳統車企來說,守住自己的市場份額絕非易事。在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廣汽集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024年,廣汽集團在業績上經歷了陣痛,而面對更加劇烈的行業波動,廣汽集團需要在這個關鍵時刻,為自我改革再添一把火。在上海車展上,廣汽旗下五大品牌紛紛亮出了硬核的產品矩陣,向各級細分市場發起挑戰。然而,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和銷量趨勢卻表明,廣汽集團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除了比亞迪、吉利、長城等中國車企外,同為“國家隊”的上汽、長安、東風以及一汽,也在耗費巨大精力進行變革。這些企業在產品定義、研發速度、管理效率等關鍵領域,要么選擇與巨頭合作,要么有意識地尋求合并重組,以期一改現有的發展模式,消除研產銷各個環節中的頑疾。
在這樣的背景下,“番禺行動”下的廣汽集團,改革手段自然不可能適可而止。有消息稱,廣汽將于今年7月完成對廣汽研究院的拆分,整車、平臺、造型三院將由不同高管負責管理。調整后,廣汽研究院將并入廣汽集團本部,由集團本部統一負責產品定義、財務、采購、品牌營銷等工作。
這一調整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廣汽研究院在過去十年間為傳祺、埃安等品牌帶來了輝煌的成績,如初代GS8、GM8、AION S等車型都取得了優異的市場表現。然而,面對當前的市場現狀,廣汽集團需要集中資源辦大事,提升效率緊跟行業變遷。
2025年的廣汽集團,已經沒有了猶豫的空間。廣汽集團一體化改革的目標,是推動集團實現成本、技術和產品競爭力領先的商業成功。今年一季度的財報數據和前四個月的銷量數據,都擺在了廣汽集團面前,數字的壓力讓廣汽集團必須加速革命,盡快完成新領導班子下的多戰線重塑。
去年廣州車展上,廣汽集團提出了未來三年的宏偉規劃,包括發布22款新車、自主銷量破200萬輛、出口破50萬輛等。同時,廣汽集團還將投入至少500億研發經費,力爭在智能駕駛輔助、固態電池、L4自動駕駛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
進入2025年后,廣汽集團在集團管理層面上展現出了與過去不同的氣息。更加扁平化的新組織架構下,包括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領程在內的合資業務和自主品牌,都開始圍繞自身發展做出了規劃。同時,廣汽與華為的深度合作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盡管廣汽集團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既然已經決心向內揮刀,完成自我變革,外界自然期待其能夠盡快走出困境,迎來新的發展篇章。從5月開始,自上而下的直通式管理,將為廣汽集團注入新的內驅力,推動其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