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在汽車行業中引發了廣泛爭議,這一設計被眾多用戶批評為“雞肋”,而今,終于迎來了官方的關注與行動。5月8日,工信部宣布正式啟動《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計劃,旨在解決當前市場上車門把手存在的安全隱患。
據項目建議書透露,市面上的車門把手產品存在強度不達標、控制邏輯存在潛在風險、操作識別困難、斷電后失效以及夾手等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導致逃生和救援受阻。因此,工信部強調,必須從安全角度出發,強化車門把手在碰撞、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下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確保在意外發生時車門能夠順利開啟,同時防止門把手誤操作。
實際上,因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導致的悲劇并不罕見。在許多新能源汽車的事故中,由于門把手無法開啟,救援人員無法及時進入車內,造成了嚴重后果。例如,2019年特斯拉Model S在碰撞后,門把手未能彈出,導致車內起火,造成人員傷亡。小米SU7在高速碰撞起火事件中,車門自動鎖死且應急拉手位置隱蔽,也是造成意外的原因之一。在北方冬季,門把手被凍住無法彈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使用安全。
面對這些問題,一些車企高管已經開始反思隱藏式門把手設計的合理性。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多次公開反對這一設計,認為其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問題顯著,且降低風阻的效果并不明顯。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承認,隱藏式門把手在低溫冰凍和電路故障場景下可靠性不足,并表示正在研發改進方案。一些車企在制造初期就準備了備用方案,如奧迪的半隱藏式門把手設計中加入了機械備份,確保在碰撞后能自動彈出紅色拉繩,實現物理解鎖。
除了隱藏式門把手外,中控大屏替代物理按鍵的利弊權衡也成為熱議話題。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普及,許多車型都搭載了超大中控屏,旨在消除物理按鍵,實現簡約而不簡單的創新邏輯。然而,由于座艙交互能力不足,很多操作變得繁瑣,導致用戶不滿。在法規和終端要求下,一些車企已經開始在部分車型上重新使用物理按鈕。例如,大眾汽車和現代汽車都考慮在未來車型中引入傳統按鍵,保時捷也在2024年款卡宴中恢復了物理按鍵和旋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