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了一場宣傳用語的變革。不少消費者注意到,多家新能源車企在線上線下的推廣材料中,將以往頻繁出現的“智駕”一詞,悄然替換為了“輔助駕駛”。這一變化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深意,又將如何波及整個行業的發展脈絡?
追溯其直接原因,不得不提及4月中旬工信部組織的一場汽車企業安全專題會議。會上,相關部門明確要求車企必須“清晰界定系統功能及其安全響應措施,嚴禁夸大或虛假宣傳”,并特別指出,不得使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智駕”以及“高階智駕”等詞匯。這一指令迅速傳導至市場,不僅促使宣傳材料迅速調整,車企的營銷話術也隨之發生了微妙變化。
盡管從表面上看,“智駕”向“智能輔助駕駛”的轉變似乎是被動的,但這一變化卻更為貼近現實情況。正如業內專家所言,這是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逐步邁向正軌的重要一步。過去,“智能駕駛”這一概念雖然炙手可熱,但實際上卻名不符實。根據2014年發布的自動駕駛系統國際標準,只有達到L3級別及以上,才能被稱為有條件自動駕駛。然而,L3級別卻成為了眾多車企自動駕駛技術的“隱形天花板”。在營銷層面,車企紛紛推出諸如“升級版L2”“L2+”“L2.9”等概念,甚至直接用“智駕”一詞來概括,大肆宣揚自家系統“理論上可以無人駕駛”,甚至在試駕中鼓勵用戶雙手離開方向盤。如今,這些夸大其詞、不負責任的宣傳終于被徹底叫停,客觀揭示技術的局限性和風險性,無疑是理性的回歸,更是對安全底線的堅守。
宣傳層面的糾偏已悄然展開,但更為緊迫的是重塑道路交通安全意識。近年來,一些司機在開啟組合駕駛輔助功能后,出現了剪指甲、玩手機甚至睡覺等危險行為,這些現象令人觸目驚心。據公安部交研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相關事故量同比增長了217%,其中76%的事故源于駕駛員對系統能力邊界的誤判。如何幫助更多駕駛員建立對輔助駕駛的正確認知,明確技術邊界,規范使用,牢記禁用場景,將駕駛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這場“智駕”降調、安全升級的風潮中,監管的加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深刻的反思。交通出行,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才能談及創新與發展。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將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