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高管“硬哥”近日在微博上發表見解,對優化汽車風阻系數的常規手段與作弊手段進行了詳細區分,并明確表達了一個觀點:所有非量產狀態下的優化措施,都應被視為作弊。
在常規手段方面,他列舉了多項正常優化措施或可能由誤差引起的變化。首先,不同風洞設施之間的差異,可能導致測得的風阻系數相差0.01左右。其次,采用體積較小的電子外后視鏡,相較于傳統的物理外后視鏡,可以降低風阻系數約0.01。調整空氣懸掛系統,如降低2厘米,能有效減少風阻系數0.007。使用設計更為低風阻的輪輞,相比鏤空較大的普通輪輞,能進一步降低風阻系數接近0.01。最后,風洞測試時的風速變化,從120提高到160,最多能降低風阻系數0.005,而提高到140則只能降低0.001。
至于作弊手段,硬哥列舉了多種非正當的優化方法。例如,將空氣懸掛調至比量產車行駛時更低的姿態,故意改變車身前后的傾角,以獲取更優的風阻系數測試結果。將輪輞完全封閉或使用其他套件,封閉前進氣格柵,以及在底盤加入額外的封閉件,都是常見的作弊手段。還有,利用膠帶或膩子將車身縫隙完全抹平,以及安裝額外的非量產空氣動力學套件,也都是作弊行為。
硬哥的這一系列見解,無疑為汽車行業在風阻系數測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他強調,真正的優化應該是在量產狀態下實現的,而非通過作弊手段來獲得更好的測試成績。這不僅關乎汽車的性能表現,更關乎企業的誠信與消費者的權益。
在汽車行業,風阻系數是衡量汽車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它不僅影響著汽車的燃油經濟性,還關系到車輛的操控性和穩定性。因此,優化風阻系數一直是汽車制造商們努力的方向。
然而,硬哥的見解也提醒我們,優化風阻系數不能靠作弊來實現。汽車制造商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來不斷提升汽車的性能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