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的薪酬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據部分媒體報道,李想在2024年的薪酬高達6.39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迅速登上熱搜,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報道稱,李想的薪酬結構包含兩部分:一是固定的年薪266.5萬元人民幣,另一部分則是因理想汽車在2024年實現50萬臺交付目標而獲得的期權激勵,這部分激勵產生的費用超過6.36億元人民幣。然而,理想汽車對此進行了澄清,指出6.39億元并非李想的實際年薪。
新浪科技的報道進一步揭示了真相,李想在2024年的實際薪酬僅為266萬元人民幣。而所謂的6.39億元,其實是按照美股上市公司的會計準則對期權進行的特殊會計處理,并非李想的實際收益。這一澄清讓公眾對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據悉,這份期權激勵方案最早于2021年推出,旨在激勵李想帶領理想汽車實現年交付量300萬輛的長期目標。當時,理想汽車的年交付量僅為3.26萬輛,這意味著該激勵方案設定了一個近100倍的增長挑戰。該激勵方案還包含了一系列嚴苛的條款,如行權成本高于市價、銷量目標逼近行業天花板等。
根據方案,李想在連續12個月內帶領理想汽車實現50萬輛、100萬輛、150萬輛、200萬輛、250萬輛和300萬輛的交付量后,才能分批解鎖共計約1.08億股的A類普通股期權。每批約1800萬股的期權解鎖后,李想還需按每股14.63美元的對價支付,才能享有完整權利。這一對價是根據授予日前30個交易日理想汽車美股的平均收盤價確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想選擇以高于市場價的對價行權,這傳遞出兩個重要信號。一方面,他堅信理想汽車的當前股價被低估,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他拒絕以高管福利的形式獲取股份,而是選擇以真金白銀的投入與中小股東共擔風險。這一行為展現了李想對公司未來的堅定信心和對股東利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