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近日吸引了全球汽車行業的目光,而在這場盛大的展覽中,除了各大車企的爭奇斗艷,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以其一場科技日活動震撼了業界。寧德時代,這個被譽為電動車界“大佬”的企業,不僅展示了其最新的電池技術,還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理念。
科技日的現場,寧德時代發布了其二代神行電池,這款電池聲稱能夠實現12C快充,續航里程高達800公里。更令人矚目的是,它只需30秒即可充電75公里,即使在-10℃的低溫下,從10%充至80%也僅需15分鐘。海報上那句“充電5分鐘,補能520公里”更是讓不少車企眼紅,預計這將引發新一輪的技術競爭。
寧德時代還帶來了量產版的鈉離子電池。這款電池能在-40℃的極端低溫下保持性能,并支持5C超充,預計將在今年12月應用于其巧克力換電系統上。盡管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相對一般,但寧德時代在發布會上坦誠地公布了其175 Wh/kg的能量密度,并表示續航仍可達500公里。雖然與頂級鋰電池相比還有差距,但作為鈉離子電池的首次上車應用,其前景依然被看好。
然而,寧德時代最大的驚喜并非上述兩項技術,而是一個名為“電電增程”的系統。這個系統聽起來有些令人費解,但實際上,它通過在車輛底部安裝兩塊功能不同的電池——主電池和增程電池,來實現更加靈活的能量管理。日常通勤時,可以使用經濟實惠的磷酸鐵鋰主電池;長途旅行或需要快速加速時,可以切換為性能更佳的三元鋰電池;而在寒冷天氣下,則可以使用鈉離子電池保證低溫性能,同時用增程電池彌補能量密度的不足。
這個“拼好電”式的創新思路,關鍵在于那塊增程電池,以及寧德時代所宣稱的“自生成負極技術”。這項技術突破了能量密度與成本之間的傳統制約,被視為行業內的重大突破。簡單來說,它摒棄了傳統的石墨負極材料,而是讓鋰元素直接沉積在集流體上,從而實現能量密度的顯著提升。這種技術使得電池在充電時,電解液中的鋰離子在金屬銅板上接受電子還原,形成鋰金屬層,而放電時,這些鋰金屬層又變回鋰離子,回到電解液中。
寧德時代表示,通過這種技術,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可以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盡管增程電池目前主要用作輔助,但其高能量密度的特點使其能夠在關鍵時刻提供強大的能量支持。然而,這項新技術也面臨一些挑戰,如鋰金屬的沉積和溶解過程中的均勻性和安全性問題。寧德時代經過多年的研發,已經申請了一系列相關專利,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優化。
盡管這項技術目前還處于實驗室階段,尚未大規模應用于實際車輛中,但其潛力已經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寧德時代的這一創新不僅為電池技術領域帶來了新的思路,也為未來電動車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逐步驗證,我們有理由相信,電動車的續航和充電難題將得到更好的解決。